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站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LMC:全球车市呈"V型"反弹 仍存较大不确定性

2020年09月23日 07:20    来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张懿    

  市场预测机构LMC表示,当前全球汽车市场均呈现典型的“V型”复苏,预计今年全球轻型汽车销量将达到7500万辆。“这是一次快速的反弹”,但由于库存减少、需求下降、以及疫情可能二次爆发等因素,反弹或将难以维持。

  生产方面,LMC预测今年全球轻型汽车产量预计将达到7350万辆,下降17%。“几乎所有市场的生产恢复都好于预期”。 欧洲今年的产量预计将下降440万辆,降幅达21%。相比之下,停产时间相对较短的中国预计仅下降8%。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综合外电报道,市场预测机构LMC Automotive分析师表示,当前,全球汽车市场在产销方面均呈现典型的"V型"复苏,但疫情带来的影响仍将持续数年。LMC预测,今年全球轻型汽车销量将达到7500万辆,比2019年的9000万辆下降17%。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LMC预计今年全球总销量仅为7100万辆,而4月LMC则表示销量可能低至7000万辆。“这是一次快速的反弹,”LMC总经理皮特-凯利(Pete Kelly)上周表示。

  “经季节调整后的7月和8月的年销售率(SAAR)约为去年全年的98%,”凯利说,4月的销售率曾触及49%的低点,代表着“V型”的底部。

  凯利同时警告称,由于全球各地的封锁限制了人员的流动,经销商也被迫关闭,“销量有很大损失,到目前为止净损失为1100万辆。”“经济复苏的速度出人意料地强劲,”他说,这主要是由于被压抑的需求、经济刺激计划,以及较小程度上的行业激励措施。

  全球来看,LMC预计欧洲今年的汽车销量为1650万辆,比2019年的2070万辆下降20%;北美市场的销量将为1640万辆,较2020万辆下降19%;而中国市场的销量将下降7.5%,从2550万辆降至2360万辆。

  尽管出现了较为强劲的复苏,但“问题是,这种销售水平(基本上已经正常化)能维持多久。” 凯利强调,“我们认为,维持反弹将是困难的。”

  对此,凯利也给出了一些理由:伴随疫情封锁期间的订单逐渐完成交付,被抑制几个月的需求也将消耗殆尽;许多国家使用批发数据来制表销售量,库存量正在减少;一些国家的激励措施开始结束或减少;第二波疫情可能导致更多地区被封锁;此外,随着政府激励计划的结束,宏观经济状况可能会恶化。

  考虑到这些因素,LMC预测2021年全球汽车销量将达到8300万辆,增长11%,但仍比2019年的数字低近8%。2021年欧洲市场的销量预计为1900万辆,较2020年增长15%,但较2019年下降8.2%。

  凯利称,他预计销量至少要到本世纪中期才能达到2019年的水平,疫情前和疫情后的预测相差至少为每年500万辆。“主要原因是已经发生的经济创伤和损害,”他说,“最终,我们的经济规模将比根本没有发生疫情时要小,这就是汽车销量下降的原因。”

  在生产方面,自4月和5月以来,LMC的预测提高了270万辆,当时LMC预计产量将比2019年的8880万辆下降20%。今年全球轻型汽车产量预计将达到7350万辆,下降17%。

  LMC Automotive负责全球预测的总裁杰夫-舒斯特(Jeff Schuster)表示:“几乎所有市场的生产恢复都好于预期。” 他说,欧洲今年的产量预计将下降440万辆,比2019年下降21%。相比之下,停产时间相对较短的中国今年的产量预计仅下降8%。

  舒斯特指出,由于中国产销量降幅相对较小,与中国市场关系更大的汽车制造商销量损失将会较小。最大的输家是PSA集团和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各下跌25%;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下跌23%。相比之下,宝马和现代汽车销量仅下滑11%,大众集团下滑15%,戴姆勒下滑17%。(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懿编译)

  相关阅读:

  意、法、西车市复苏乏力 补贴已非救市良方?


(责任编辑:龚磊)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行业精英

胡汉杰:解放欲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胡汉杰:解放欲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胡汉杰表示,解放在2015年制定了十三五规划,未来...

杨正旭:重汽抢抓一带一路机遇

杨正旭:重汽抢抓一带一路机遇

杨正旭表示,六十年来,重汽高度重视国际化战略,...

谭旭光VS王金玉:合作才是硬道理

谭旭光VS王金玉:合作才是硬道理

近日,福田汽车党委书记、总经理王金玉率领管理团...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