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挑战,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进一步优化结构
自疫情爆发以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受到冲击,全产业链均存在挑战,未来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一、双重影响,导致新能源汽车销量下探
2015年至2019年间,中国新能源汽车5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近130%,远远超出同期世界18%的平均水平。但自2019年地补退坡之后,新能源产销开始呈下滑态势,2020年新能源乘用车受补贴退坡影响与新冠疫情冲击较大,新能源乘用车同比增速近五年来首次低于乘用车市场整体增速。虽然目前处于逐步恢复期,但未见明显好转。
2019-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走势情况(万辆)
2019年以前,我国新能源市场仍处在政策驱动下,每次销量冲量均是补贴退坡前夕。2020年4月,国内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对新能源市场销售拉动作用有限,下半年新能源产业发展仍将面临巨大考验。
挑战一:新能源汽车研发成本高,车企实难盈利
从2019年国内上市车企的财报数据来看,在新能源领域投入较多的吉利汽车、北京汽车和比亚迪利润出现了大幅下滑,比亚迪利润近乎减少一半,部分新势力车企2019年由于研发投入过高,全年入不敷出。
上述车企中,在新能源领域投入较多的吉利汽车、北京汽车和比亚迪利润出现了大幅下滑,比亚迪利润近乎减少一半。比亚迪方面表示,主要是行业、政策变化及本期研发费用上升影响所致。
新势力车企中,蔚来2019全年毛利率为-15.3%,同比下降10.1%。蔚来宣布实现2020年第二季度毛利率转正,年底毛利率达到二位数的目标。
挑战二:动力电池回收形势严峻,回收体系有待搭建
2020年以来,动力电池产业回收和梯次利用市场将大幅增长,即将呈现回收规模化局面,但回收体系尚未搭建完善。
1.动力电池将大批退役
2020年我国将产生约25万吨的退役锂离子电池;针对现状,国家及地方给予动力电池回收相关政策支持;动力电池产业呈现规模化效应,未来回收和梯次利用市场大有可为。
2.国内相关企业筹备规模回收
动力电池回收主要分为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两个循环过程;中国铁塔等企业布局基站建设,车企寻求抱团合作;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具备经济环保双重效益。
挑战三: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冲突
三元锂电池目前仍然处于主流,能量密度不断升高,使得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受到广泛关注。据悉,国内某车企已经攻克动力电池电芯技术,应用新型硅负极材料,使方形硬壳电芯能量密度达到每公斤275瓦时。搭载该种电池的电动车续航里程可突破1000km。而在不断迎合市场,追求高能量密度电池的过程中,还要防患于未然,避免过高的能量密度电池产生起火、爆炸现象。
挑战四:共享出行、网约车市场压力倍增
受政策影响,地补退出后,各地方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分别针对网约车领域出台相关政策,比如规定新增或者是更换的网约车将100%使用清洁能源。在共享汽车领域,以纯电动汽车为例,使用电力替代燃油,电价远远低于油价,所以长期用车成本更低。另外,纯电动汽车在保养方面不用更换机油等,保养费用低。同时,使用新能源车型,可减少尾气排放,有利于降低空气污染,这点符合全球指定的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规划目标。
而疫情来袭后,出行领域受到制约。新能源网约车经营主体多为车辆租赁公司,司机出现退车情况后,该类企业经营压力大,车辆更新、新增购买能力降低。例如滴滴”等平台运营方受疫情影响,业务量锐减,多种因素影响企业收益,业务扩张能力下降,这两个领域业绩下滑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二、应对挑战,产业在自我革新中优化结构
虽然地补退出和疫情对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链都产生严重冲击,但不同领域的企业所能承受压力各不相同,需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制定应对规划。行业内各项经营目标需要根据疫情发展适时调整,市场、供应链与新能源车企的沟通联络需要进一步加强,实现产业链均衡盈利。同时后续竞争将加速新能源行业洗牌,各产业链中头部企业优势会愈发凸显,车企也在探索线上营销模式,为达成年销量目标而层层进步,在自我革新中优化结构,最终实现转型。
(责任编辑:姜智文)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