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业面临720亿美元债务 恢复元气需5年
据国外媒体报道,全球汽车行业已经面临着财务上的困难,但行业咨询公司Alix Partners LLP最近公布的一份新展望报告显示,各大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克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
“我们已经处于全球新车销量顶峰的边缘,但新冠疫情以一种非常前所未有的方式加速了这一过程,”Alix Partners LLP汽车和工业实践部门全球联席主管马克·韦克菲尔德(Mark Wakefield)表示。“尽管在补充库存方面会出现一些反弹,但在一段时间内,需求和供应方面都将受到冲击。”
Alix Partners LLP警告称,汽车行业正进入“盈利荒漠”,部分原因是向自动驾驶汽车和电动汽车的转型。这些技术需要大量投资,但短期内不太可能产生回报。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大流行引发了长达八周的汽车业停产,导致该行业损失了数十亿美元,并导致制造商和供应商在短短几周内承担了72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目前来看,整个行业可能需要五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自2017年全球汽车销量达到9400万辆的峰值以来,此后一直在下降。Alix Partners LLP预计,2020年全球销量将降至7050万辆。其中,美国市场的销量预计为1,360万辆,低于去年的1,710万辆。
Alix Partners LLP称,总体而言,全球汽车行业的销量可能要到2025年才能回到峰值水平。与2019年相比,从今年到2022年,汽车行业的累计销量将下降3600万辆。
据Alix Partners LLP的展望报告,汽车行业的复苏可能因市场而异,中国和美国的前景看起来比欧洲更强劲。中国市场因疫情最先受到冲击,但随后较早重启相关生产,目前销量正在反弹。
短期内,汽车行业似乎有望出现大幅反弹,因为各大汽车制造商急于填补耗尽的库存,而消费者因新冠疫情而回避公共交通和拼车服务,购置新车。但从更长期来看,Alix Partners LLP预计,消费需求减少和车企偿还债务的需要会阻碍经济的缓慢复苏。
另一方面,近年来,全球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的资本回报率已经从大萧条时期的水平分别下降了47%和36%,这主要是由于销售疲软,以及汽车行业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移动出行、自动驾驶和电动化等汽车2.0领域。
现在,由于新冠疫情加剧了财务挑战,各大汽车制造商将不得不就被认为是汽车行业未来的战略做出一些艰难的决定。
韦克菲尔德表示:“各大车企仍然要为未来投资。但是可用的现金就更少了。”汽车行业仍处于开发自动驾驶和电动汽车技术的早期阶段,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投资,固定成本很高,但回报甚微。这些领域至少在几年内都不会盈利。
韦克菲尔德称,“各大车企正将资本和投资转移到一些未来产品上,但这些产品没有回报利润的水平,还达不到当前产品的规模。”
一些车企推迟自动化和电动化的进程和投资是可能的,而且一些车企已经宣布了相关了计划。正因为如此,汽车制造商与竞争对手以及科技初创公司在某些项目上合作的趋势可能会加速,从而降低成本。
韦克菲尔德称,美国汽车业复苏面临的一个风险是新冠疫情潜在的第二波冲击。尽管中国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传播,欧洲也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美国在遏制疫情方面却没有那么积极,确诊病例仍在继续上升。
全球汽车行业必须继续专注于重启各项业务的运营,刺激市场需求,并为一系列计划在未来几年推出的产品做好规划。与此同时,全球一些主要汽车制造商预计将进一步削减它们在过去几年里一直在进行的部分资本支出。
Alix Partners LLP欧洲、中东和非洲业务总裁斯特凡诺?阿维萨(Stefano Aversa)表示:“我们确实相信,几乎所有OEM制造商都将解决结构性成本问题。这可能意味着裁员和关闭工厂,特别是因为一些汽车制造商运营的工厂数量超过了满足市场需求的需要。”(Dora)
(责任编辑:龚磊)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