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站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疫情或致美国车市暴跌 日系车将遭受重创

2020年04月02日 08:31    来源: 中国商用汽车网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在研报中透露:“目前,美国几乎没有销售汽车”,“投资者已经完全接受了美国汽车业可能关停一两个月的现实。现在,我们还被要求研究如果关停六个月或九个月的应对方案”。

  在美国汽车行业为这一严重的经济衰退做好准备时,“日本汽车制造商将遭受重创”,有分析人士指出,“日系车严重依赖于美国市场,这让其命运与之密切相关”。高盛预计,日系车在北美的销量将下滑18.6%,在欧洲和日本将分别下降9.6%、3%。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综合外电报道,大面积爆发的疫情,打乱了美国汽车消费的节奏。目前,众多行业分析师达成共识:美国汽车销量或将持续走低,且很难快速恢复。市场调研公司Edmunds的执行总监Jessica Caldwell分析认为,“3月美国汽车销售年率将降至1190万辆,这将是2011年日本海啸事件以来最糟糕的数据”。据了解,当年日本发生海啸,让日本的整车和零部件停运了数月之久。

  在此背景下,大多数汽车制造商将不再公开公布月度销量数据。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dam Jonas在3月27日研报中透露:“目前,美国几乎没有销售汽车”,“投资者已经完全接受了美国汽车业可能关停一两个月的现实。现在,我们还被要求研究如果关停六个月或九个月的应对方案”。

  上周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两周前颁布的为期15天的“社交距离防疫建议”延长至4月30日。这一消息加剧了美国汽车工业的悲观情绪,从3月中旬开始停工的美国汽车工厂也将有可能随之推迟复工时间。这让困在家里的美国消费者,几乎不会考虑进行购买新车的大额交易。

  LMC Automotive高级副总裁Jeff Schuster坦言,“我们不知道疫情何时会结束,诸多不确定性让让整个汽车行业处于焦虑之中”。Jeff Schuster预测,“下个月,美国汽车业销售年率将进一步跌至900-1000万辆,这一数字低于2009年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申请破产时的1040万辆”。摩根大通的预测更加悲观,“下个月,美国汽车业销售年率将降至600万至700万之间。这低于2009年2月的910万,或将是几十年来最差的月度增长率”。

  密歇根大学发布的3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已经跌至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是两个月来的最大跌幅。密歇根大学经济学家Richard Curtain直言,“尽管美国政府发布了2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但对汽车行业来说将无济于事”。

  在美国汽车行业为这一严重的经济衰退做好准备时,“日本汽车制造商将遭受重创”,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是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其中日系车严重依赖于美国市场。这让其命运与之密切相关”。

  受疫情影响,日系车的全球销量预计将出现大幅下滑,但下滑最严重的地区将在北美。高盛预计,日系车在北美的销量将下滑18.6%,在欧洲和日本将分别下降9.6%、3%。

  事实上,为了反映美国汽车需求的疲软,高盛上周在给客户的报告中将七家日本汽车制造商的综合营业利润预期下调了22%。而高盛的这一预测是基于“美国汽车销量在2020年下降30%,至1200万辆”的假设得出的。

  受此影响,日本汽车企业的股价跌幅已经超过10%,而是否触底目前还尚不可知。高盛在报告中指出,“现在还不是论证估值处于最低点的时候”。

  在高盛的评估报告中,日产汽车的表现最差,2021财年的预期营运利润将减少92%。分析师还担心,日产汽车会因为现金流问题而放弃在2021年派发股息。信用评级机构穆迪也表示,“从信用的角度来看,日产汽车可能是最薄弱的一环”。

  上周,穆迪将日产汽车的长期信用评级下调了两个等级,将丰田汽车和本田汽车下调了一个等级。穆迪指出,由于最近的高利润率和强劲的流动性,丰田汽车的信用基础有所改善;不过,由于预期销量将出现下滑,“这将会制约丰田汽车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跃跃 编译)


(责任编辑:王跃跃)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行业精英

胡汉杰:解放欲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胡汉杰:解放欲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胡汉杰表示,解放在2015年制定了十三五规划,未来...

杨正旭:重汽抢抓一带一路机遇

杨正旭:重汽抢抓一带一路机遇

杨正旭表示,六十年来,重汽高度重视国际化战略,...

谭旭光VS王金玉:合作才是硬道理

谭旭光VS王金玉:合作才是硬道理

近日,福田汽车党委书记、总经理王金玉率领管理团...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