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将达到51.6%
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AI智能下的汽车产业裂变——中国汽车企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报告(2019)》显示,我国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汽车行业的表现尤为明显。
汽车行业两化融合进展迅速
据悉,近十年间,全产业参与两化融合参评的企业数量从2011年左右的892家发展至如今16万家。其中,汽车产业两化融合参评企业数量达到4200多家,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占比达到89.4%,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占比10.6%。
此外,汽车行业底层生产设备数字化率、生产设备联网率分别达到47.0%、42.7%,但设备数据自动采集并上传至云平台的企业比例仅为23.5%,而基于云数据分析对设备进行优化操作的比例未达到10%。也就是说,尽管汽车行业内生产设备数字化及联网化率较高,但这些数据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价值。
汽车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及联网化水平较高
大中型汽车企业在大数据融合与应用方面较小型车企有较高的水准,且主要集中在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优化、故障诊断与检测等方面,其中产品设计与开发领域的比例达到28.6%。
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渗透率或超50%
在终端市场当中,智能网联汽车在整体市场中的渗透率也愈发提升。2018年,智能网联新车型渗透率达到31.1%,相较2016年增长近5倍;2018年,中国品牌智能网联新车型渗透率达到35.3%,相较2016年增长15倍。而在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或将达到51.6%。
(责任编辑:陈梦宇)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