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商用车大会将于12月6日在合肥盛大召开
近日,记者从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获悉,由其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商用车大会(China Commercial Vehicles Assembly,CCVA)将于12月5-6日在安徽合肥市召开。这是国内首个以推进我国商用车全产业链建设为背景的大型论坛活动。本次论坛拟邀请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生态环境部、地方政府机构及商用车领域的研发、制造、流通、配件、互联网平台、金融、保险、租赁等相关单位参加,通过商用车行业的政策解读、技术趋势、政府产业扶持、网络建设、物流行业趋势、专用车需求、新能源、后市场服务、金融保险、二手商用车、海外市场等环节的研讨,为我国商用车行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思路。
一、深度政策解读:大吨小标治理、公转铁、二手商用车出口、国六排放实施、智能驾驶、燃料电池、国三车淘汰……
2019年,是我国商用车投资产业政策变革之年,是智能驾驶开始之年,是百万辆商用车淘汰之年,是设立外商独资专用车企业的元年,也是我国《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修订之年,商用车行业的变化正面临巨大转型与升级契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强大的军事装备大部分均以商用车为基础,应该说是国家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商用车大会的举办是为了探索我国商用车产业的新体系,提升商用车在研发、流通和服务各个领域的协同能力,促进我国商用车行业的蓬勃发展。
二、将发布2019年中国商用车经销商生存状态调查
商用车经销商是我国商用车流通领域中的核心资源,是整车企业向市场及终端用户延伸的关键力量,但当前商用车经销商的建设水平及受关注度还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商用车行业的发展需要,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着我国商用车行业做大做强的发展需要。特别是无车承运人、新能源、融资租赁、以租代售、挂靠、二手车等业态的推陈出新,对现有商用车经销商网络造成比较大的冲击,如何实现快速转型与升级是摆在所有商用车经销商面前的重大课题。
经过近半年的筹备,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商用车专业委员会已经采集到近200家的大型商用车经销商的营业数据,并将在12月6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商用车大会上正式向全国公布中国商用车经销商生存状态调查报告,并同期进行营业额、利润率、人工成本、零服吸收率等数据项目的分析。这将推进我国商用车经销商的国际化水准。
三、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功勋商用车品牌、年度商用车等重要行业荣誉。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商用车行业支撑着国家经济发展进程,商用车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城市化建设、对外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过去70年当中,哪些商用车品牌可以称为“功勋”?在过去一年中,哪些商用车可以称得上“年度商用车”呢?将为您一一揭晓。
谨此,诚挚邀请商用车行业的研发、制造、流通、配件、新能源、再制造、互联网平台、金融、保险、租赁等相关单位及个人积极参加于12月5-6日在安徽合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商用车大会,共谋我国商用车行业发展大计!
【背景资料】:亟需从商用车大国向强国转型
过去十五年中,我国商用车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商用车产销量已分别占据全球40%以上的份额,在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城市化建设、对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我国汽车排放标准的快速升级以及新能源化战略的快速实施,借力“一带一路”倡议,未来中国商用车应当尽快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商用车产业之路,进一步加快我国商用车走向全球化、服务全球化的步伐。
虽然中国已是不折不扣的商用车大国,整车销量已占据全球销量的40%以上,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用车行业在研发、流通、服务、再制造循环产业经济等产业链条的建设明显落后。具体表现为核心技术竞争力偏弱,整车产能过剩较为严重,整车产品同质化普遍,流通体系对新车销售利润的依赖度高,二手商用车刚刚起步,金融服务能力底子薄,售后服务能力偏弱,整备和延保服务体系几乎空白,配件供应体系不健全,再制造流通体系初级,经营场所环境差……本次大会将着重以未来技术、产业链条等行业发展趋势为主要探索方向,推动商用车行业朝着更强、更稳健的方向发展。
中国商用车大会不仅要为了中国商用车的行业发展把脉方向,更要在车联网、智能驾驶、新能源、土地使用、人才队伍、金融服务、二手车、配件、售后服务、再制造、销售业态、利润率、负债率、投资回报率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同时还将借鉴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商用车行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进一步推动商用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商用车行业发展水平,推动万亿级商用车产业的发展服务于国家、致富于民。
(责任编辑:龚磊)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