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扬:中国不可能率先实施自动驾驶
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应邀出席了天津达沃斯论坛,参加了题为《实现车辆自动驾驶的路径选择》的小型研讨会。参加研讨的专家来自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奥地利、瑞典和中国,涉及的行业有汽车制造、IT技术、法律、保险和管理咨询。这场讨论,让董扬颇有感触,对于自动驾驶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一,自动驾驶好处巨大。据专家预测,如果普及车辆自动驾驶,可以使车祸事故减少90%,节约大量人力、提高效率,能源经济性提高40%,避免大部分拥堵,车道容量提高80%。另外,还有保险费用下降、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以及改善路面景观等优越性。
第二,技术上有可能。专家认为,就车辆自动驾驶涉及的感知技术、交通地图测绘、计算机逻辑计算与判断以及车辆自动操控,都不存在特别大的困难。
第三,进入实际应用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例如:地图的更新问题,在有人驾驶的情况下,地图可以每周更新,而车辆自动驾驶可能需要每天更新甚至随时更新;在极端恶劣天气条件下,如何保证车辆对路况的准确感知等等。
第四,最有可能引发的最大的问题是社会问题。
比如:出现车祸事故时的法律责任问题与保险赔付问题。汽车制造者、电子系统提供者与地图提供者,到底谁负主要责任?有人驾驶时好办,无人驾驶该怎么办?
人们对车辆自动驾驶的认知与接受问题。如果路面上的车辆不能实现全部或大部分自动驾驶,就会出现非但不能实现预期的减少车祸、节约燃油和提高通行效率的效果,反而使交通事故难于判定责任的情况。
司机职业消失带来的社会问题。虽然说车辆自动驾驶还可能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但减下来的司机做不了新增加的IT工作,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是难以迴避的。据说当初北欧某国曾讨论过火車自动驾驶问题,最终因火车司机的强烈反对而作罢。我想,相比于汽车的自动驾驶,行驶在铁轨上的火车技术难度小得多,司机人数也少得多。火车自动驾驶实现难度都如此之大,更何况汽车。顺便说一句,当下真正实现无人驾驶的,居然是飞机!
自已开车的驾驶乐趣问题。与会专家大多数很享受驾驶乐趣,也设想下一代人对此会有改变。但多少人愿意放弃自已开车,接受自动驾驶,只有天知道。如果我们的下一代、下二代人有三分之一不肯放弃享受驾驶乐趣,全面的车辆自动驾驶可能难以实现,其优越性就会大打折扣。
同时,对于自动驾驶,董扬有着自己的看法:一是对于现在还说不清楚的社会问题,不必过多纠缠,可以在特定领域、局部地区先用起来,比如在建设工地,在运输车队,在某大学校园内。阻碍全社会普及的问题完全可以将来再研究。二是在中国可不可能率先实施?中国燃油紧缺、空气污染、通路拥堵情况严重,中国又处在汽车普及的初期,便于实施新的交通模式。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是,中国技术基础相对较弱,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人们的现代交通意识较差,实现难度更大。
(责任编辑: 栾英剑 )
- 2015年02月27日 · 实施新标准的161个城市九成空气质量未达标
- 2015年02月17日 · 海兹曼:中国仍是全球汽车消费增长最大国家
- 2015年01月29日 · 2014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 2015年01月15日 · 南北车合并 中国中车打造全球高铁旗舰
- 2014年12月16日 · 江淮商用车再发力 帅铃威司达走俏中卡市场
- 2014年12月16日 · 工信部公示第268批载货及专用车产品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