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边
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刚刚过去,然而重视消费者权益的举措是要落实到日常,功夫在平时,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售后的全部环节,严把质量关,做好服务。所以作为提供生产资料的商用车企业,消费者的权益关乎着用车体验,用车收益,对车辆的品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商用车产品的品质就是品牌的基石,而完备的质量控制体制则是品牌基石的捍卫者。
众所周知商用车行业里,近年来其质量水平虽有所提高,但与乘用车相比,产品质量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各生产厂商同质化竞争激烈,采用价格战来抢占市场几乎常态。同时,市场上车辆使用的不规范和零部件供应商质量水平参差不齐,也成为商用车质量管控的难点,以上情况在重型商用车上显现尤其突出。
这是一道重型商用车生产商都想破解的难题,毕竟“质优价廉”的产品是占领市场的利器,是用户的不二追求。但苦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许多生产商虽然做到了其产品的“价廉”,但与“质优”还是有相当的距离。要做到“质优”就需要生产商在技术、质量、管理上有“真功夫”,特别是要理解消费者对质量的诉求,并长期坚持“质量兴企”的宗旨。
值此机会,中国商用汽车网推出“商用车企业质量控制盘点”专题策划,意在展示商用车企业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的特点,这也是响应国家“十三五”规划,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性举措,推出专项报道,也是中国商用汽车网作为国家级行业网站在宣传工作中应发挥的作用。
这次专题策划中国商用汽车网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征集全行业内各家企业在质量管控方面的情况,我们在这里展示的是回复问卷的企业,本网站对于回复内容并未作过多修改,以便从全方位了解企业对于产品质量控制问题的阐述,加深全行业对其的了解与认知。
(责任编辑: 马瀚明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