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卡车站 > 皮卡 > 正文
中经搜索

福特在美国摊上大事!50万辆皮卡被指排放造假

2018年01月17日 15:19    来源: 中国汽车报 施芸芸    

  2017年,相较在中国汽车市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福特在其主战场——美国成绩还算不错,即便是在美国车市结束了7年的连续增长,首度出现同比下滑之际,福特仍然实现了市场份额的增长。然而,2018年刚开始,福特汽车在美国就遭遇了“开门不利”,不仅遭受了车主关于排放测试存在欺诈行为的集体投诉,而且高田气囊引发的召回事件后续影响也在不断发酵,或将对福特汽车今年在美、甚至在全球的销量表现蒙上一丝阴影。

  近日,美国《汽车新闻》报道,美国车主集体投诉,称福特至少操纵了50万辆皮卡的排放测试,存在欺诈行为。投诉案中涉及的产品为2011年~2017年间购买的F系列皮卡, F-250和F-350 Super Duty柴油皮卡。

  在底特律联邦法院公布的起诉文件中,称福特和博世曾在接受EPA和加利福尼亚空气局检测燃效水平、废气再循环、气压和喷吹率时研发作弊软件,该软件可导致Super Duty皮卡改变传统的尾气排放处理顺序,并在柴油粒子过滤之前完成催化还原反应,使得福特皮卡在燃油性得到提高的同时不影响其动力,从而掩盖了车辆排放违法的事实。

  福特在销售卡车的过程中曾称之为“有史以来最清洁的柴油车”,如今,负责起诉案的律师愤怒地表示应是“超级肮脏”。代理律师Steve Berman指出:“福特皮卡搭载的诊断软件表明其排放控制系统是在正常运行,但事实上其排放大大超出规定。”据称,福特F-250和F-350 Super Duty的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超出了法定标准的50倍之多,且此次涉及的柴油版皮卡价格比汽油版的高出8400美元。

  福特第一时间给予了回应。福特新闻发言人Daniel Barbosa在邮件中辩解道:“福特的所有车辆,包括柴油版,都符合美国环保局和CARB的排放规定。福特汽车没有安装作弊设备,针对这些毫无根据的指控,我们将捍卫自己的权益。

  同为此次诉讼案被告的还有博世。博世在一份声明中指出,对该公司的指控仍处于调查和民事诉讼的阶段,他们会“非常严肃地”对待有关柴油软件操纵的指控。不得不提的是,去年博世公司同意向美国大众汽车公司的车主支付2.375亿美元,用于处理尾气排放作弊软件的诉讼案。

  有意思的是,近日,柴油版的福特F150正式亮相北美市场,并于1月中旬接受订购,今年春季开始交付客户。本寄希望能够借此继续打开北美汽车市场,但如今看来,一旦“排放门”事件坐实,柴油版的福特F150恐怕对福特品牌今年在北美地区的市场表现难有裨益。

  自2015年,大众卷入柴油车“排放门”后,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共有1100万辆已售柴油车涉及此事,其中包括美国市场的60万辆,该丑闻令大众损失巨大。随后美国当地多家车企也卷入了柴油车排放作弊,包括通用和克莱斯勒,而福特成为美国第五大被控柴油欺诈的汽车制造商,至此美国本土三大车企在该丑闻中无一幸免。这也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柴油车的质疑。这一争端也势必会给福特的F系列车型蒙上了阴影。自1981年以来,福特的F系列汽车一直是美国最畅销的车型之一。

  祸不单行的是,1月11日,福特汽车官方宣布,已有两位车主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因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破裂致死,因此将召回2902辆装载高田安全气囊的2006款福特Ranger,其中2712辆在美国,190辆位于加拿大,建议用户停止使用在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实际上,福特因高田气囊导致的产品召回数量将远不止此。2017年11月17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曾拒绝过福特关于推迟召回旗下300万辆配备高田安全气囊汽车的请求。

  虽然2017年全球销量还未公布,但福特的成绩单恐怕不会太好看。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福特2017年度在中国销量接近120万辆,较2016年度下降6%;而在市场份额有所增加的美国,福特汽车2017年全年的总销量为257.52万辆,同比下滑0.9%,这是福特集团连续第二年同比负增长;甚至在荣膺最畅销车型的英国,福特2017年的销量同比跌幅为9.7%……

  去年几成“失利”定局的基础上,今年福特又面临什么发展环境呢?业界已经达成的共识是,今年全球车市的增速继续处于低位,中国低于3%,而美国则将继续保持同比下滑的态势,在全球车市下行压力不减的基础上,福特今年在美开年遭遇不利影响,令人不禁为其今年的市场表现感到担忧。


(责任编辑:龚磊)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行业精英

胡汉杰:解放欲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胡汉杰:解放欲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胡汉杰表示,解放在2015年制定了十三五规划,未来...

杨正旭:重汽抢抓一带一路机遇

杨正旭:重汽抢抓一带一路机遇

杨正旭表示,六十年来,重汽高度重视国际化战略,...

谭旭光VS王金玉:合作才是硬道理

谭旭光VS王金玉:合作才是硬道理

近日,福田汽车党委书记、总经理王金玉率领管理团...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