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车市场“缺口”巨大 两极分化严重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2日讯(记者 王轶辰)十年前,我国所有的适龄孩童还没有一辆专业的校车可坐,从2012年起,随着我国第一部《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出台,我国校车产业快速崛起,销量陡增。但出人意料的是,这种良好的态势没能延续,近两年校车市场呈现出下降势头。专家表示,在没有进一步政策出台的情况下,2017年中国校车销量仍会处于下降趋势。校车安全事关重大,需要政府进一步提升支持力度。
2012年,受益于政策利好,中国校车行业迎来“井喷式”发展,当年5米以上的校车销售2.5万辆,共有31家客车企业涉及校车业务;2013年,校车市场销量进一步增长到近3万辆。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份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车运营体系,校车运营企业实现了盈利。北京、贵州等地也陆续成立了校车公司。
新的校车标准出台后,也极大促进了校车行业的转型升级,一些国内龙头车企的优质校车逐渐占据市场。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校车销售管理部部长邹美坤透露,截至12月,宇通校车2017年的销量达到9000辆左右,市场占比40%以上,几乎全国每两辆校车就有一台是宇通生产的。近日,宇通还发布了第三代校车,将校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又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虽然校车产业蓬勃发展,但仅起步短短5年的校车市场增速却在悄悄放缓。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校车销量仅2.3万辆,比之前大幅下滑;据预测,2017年,我国校车市场销量还会下降10%。由于市场销量持续下降,生产企业也由2012年的31家缩减至23家,业内人士预计,未来校车生产企业可能会进一步缩减到10家以内。
销量下滑的背后,是校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举步维艰。《经济日报》记者调查发现,校车市场发展最好的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六个省份的校车保有量占比竟超过全国的60%,其它省份的发展十分滞后。
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副秘书长佘振清表示,尽管校车市场需求也是刚性的,但没有多少鼓励政策,反而限制了其发展。据悉,相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多种补贴,我国目前对校车的补贴少之又少,只有极少数地方出台了购车和运营补贴政策。
“缺少补贴是影响推广的重要因素。”邹美坤告诉记者,宇通校车的质量没有任何问题,运营公司也非常愿意使用,但是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市场购买意愿不强。如果能解决补贴问题,可以加快推广。
校车使用率低、运营成本高是推广难的另一大因素。邹美坤说,一些地方不愿用校车的原因是,在空闲时间无法挪作其他用途,购买普通客车或者其他车辆作校车的现象盛行,挤占了专业校车的市场。
对于此前出名的“德清模式”,邹美坤表示,德清完全由政府主导、政府出资,来提供校车服务,这种模式很有效,但是德清经济较为发达,如果放在全国推广,不是每个地方都有这种实力,市场需要的是能够适应全国情况的模式。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校车公司可以通过优化线路,提供多种服务(比如错峰接送、组织春游等),把校车利用密度提升起来。“校车其实是很好的‘第二课堂’。”
据测算,如果全中国适龄孩童都坐上校车,中国校车需求量在80万至120万辆,目前市场保有量14万辆,还存在巨大的缺口。“而且校车还需要更新换代,前期的车质量较差,未来如果校车市场良性发展,每年有8至10万辆更新量,如果国家有强力的政策支持,发展会非常快。”邹美坤坦言。
(责任编辑:郭涛)
- 2014年10月08日 · 如何破解校车市场“忽冷忽热”困局?
- 2014年04月18日 · 破解校车市场"忽冷忽热"的困局
- 2014年03月28日 · 1~2月校车市场乏力 低迷出乎意料
- 2014年02月14日 · 客车企业紧锣密鼓部署校车市场
- 2013年03月26日 · 商用车企业群雄逐鹿轻型校车市场
- 2013年02月05日 · 2012年中国校车市场盘点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