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客车站 > 公交客车 > 正文
中经搜索

比亚迪新能源车交付德国市场 中国智造挺进全球汽车工业强国

2020年08月13日 09:17    来源: 中国商用汽车网    

  当地时间8月7日,比亚迪向德国公共交通运营商Bogestra交付首台12米纯电动大巴,标志着比亚迪正式敲开德国纯电动城市公交大门,成功驶入又一个汽车工业强国。

  首台纯电动大巴驶入德国 全球新能源版图再扩充

  德国,全球汽车工业领先的国度,现代汽车的发源地,如今也顺应全球交通出行变革,加快迎接公共交通电动化潮流。

  比亚迪首台大巴交付仪式由德国波鸿(Bochum)和盖尔森基兴(Gelsenkirchen)两地市长出席见证,运营商代表Bogestra首席执行官J?rg Filter和比亚迪欧洲分公司代表也出席了当天交付仪式。

交付仪式现场

  比亚迪在去年9月赢得该订单,总数为22台。所有车辆将于今年十月按期交付,并投入德国北威州鲁尔区多个城市使用,包括波鸿市354号公交线路、盖尔森基兴市380号线路以及赫恩地区运营。此款两门版12米纯电动大巴载客数高达80人,高性能兼长续航,单次充电续航里程超过200公里。

  德国鲁尔区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是德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该地区工业发达,人口城市密集。为减轻当地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当地运营商率先引入可持续的电动化公共交通系统,旨在成为鲁尔区最领先的公共交通运营商。

  对此,鲁尔区盖尔森基兴市长Frank Baranowski表示:“首批比亚迪纯电动大巴的顺利交付,将有效减少城市碳排放。等到10月份所有车辆投入运营后,Bogestra 10%以上的车队将由电动大巴组成,他们将为鲁尔区提供最清洁、可持续的交通解决方案。”

首台比亚迪纯电动大巴交付德国

  波鸿市长Thomas Eiskirch非常赞同:“不久之后,波鸿市民也将乘坐安全、舒适、零排放的电动大巴穿梭整个城市,运营商遵守了他们在公共交通领域保护当地环境的承诺。”

  率先布局公交电动化 比亚迪大巴海外圈粉无数

  纯电动大巴,是比亚迪征战海外市场,推进全球公交电动化的利器法宝。就在一周前,比亚迪向匈牙利历史文化名城佩奇市交付了其史上首批纯电动大巴车队,助力当地开创公共交通电动化新时代。

  时间线再往前,今年2月,美国最大纯电动巴士订单揭晓,比亚迪摘得头魁。5月,比亚迪又以不凡实力获得瑞典的再次订购,纯电动巴士即将抵达北极圈附近。7月,比亚迪向挪威交付其全球首台纯电动城际巴士,以一流的产品、技术、服务,继续赢得客户信赖。

  实际上,早在2010年,比亚迪就发布了“城市公交电动化”解决方案,随后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接着,电动化浪潮席卷全球,比亚迪成为重要参与者。经过十年耕耘,比亚迪由产品输出,发展为提供“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并积极参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能源车标准制定,推动全球公共交通电动化进程。如今,站在第二个“十年”的起点,比亚迪又携全新产品矩阵,以创新设计、领先技术为全球新能源客车市场带来惊艳四座的全新方案。

全新一代纯电动大巴产品矩阵在比亚迪全球总部震撼发布

  厚积薄发 引领全球公交电动化变革

  九年前,比亚迪纯电动大巴首次出征欧洲,亮相比利时世界客车博览会,是当时唯一一家携纯电动大巴参展的车企。经过多年布局,比亚迪完美回答了自己的“证明题”。目前,比亚迪电动大巴足迹已遍布欧洲20国逾100个城市;公交电动化遍及全球六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城市,也是首个进入欧、美、日等发达市场的中国汽车品牌。这也意味着,比亚迪电动车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7×24无间断运行,成为“永不停歇的电动车”。

驰骋在欧洲的比亚迪 遍布20国逾100城

  此次比亚迪能够在激烈的角逐中脱颖而出,成功囊获德国鲁尔区纯电动大巴订单,依靠的就是其可靠的品质,以及在全球范围内长期积累的丰富成熟的运营经验。比亚迪欧洲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何一鹏对此表示:“比亚迪正式进入德国市场,是当地政府和运营商对我们最大的认可。我们将继续坚持技术创新,为全欧洲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的零排放解决方案,携手创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责任编辑:陈梦宇)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行业精英

胡汉杰:解放欲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胡汉杰:解放欲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胡汉杰表示,解放在2015年制定了十三五规划,未来...

杨正旭:重汽抢抓一带一路机遇

杨正旭:重汽抢抓一带一路机遇

杨正旭表示,六十年来,重汽高度重视国际化战略,...

谭旭光VS王金玉:合作才是硬道理

谭旭光VS王金玉:合作才是硬道理

近日,福田汽车党委书记、总经理王金玉率领管理团...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