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消费将步入低速增长模式
近期,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原油产量1557万吨,同比下降4.4%;原油加工量4865万吨,同比增长7.6%;成品油产量3043万吨,同比增长9.7%;成品油消费量2754万吨,同比增长7.2%,其中汽油、柴油分别增长14.1%、1.4%。
金联创成品油分析师李杨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成品油消费量与国内经济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受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速有所回落,且企业资金链普遍收紧的的大环境影响,柴油市场活跃度不高,需求受到一定影响,而且汽油消费低速增长也成为常态。因此,一定程度上,我国成品油消费能力的好坏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中宇资讯成品油分析师胡雪昨日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汽油柴油消费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这样也就不难看出汽油柴油近期消费情况的变化原因。乘用车销量增速显著下降是导致汽油消费减速主要原因。同时新能源汽车继续高速发展抑制汽油需求增长。
胡雪表示,未来中国汽油柴油的消费结构不会出现大的改变,但是需求端或将持续萎缩。国内成品油后期消费预计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处于低速增长模式。
李杨表示,后期我国成品油消费或进一步放缓,尤其表现在汽油柴油方面,柴油受国内经济形势影响较为明显,后期零增长甚至负增长都将成为常态;而随着我国新能源(5.520, -0.05, -0.90%)汽车、乙醇汽油的推广及高铁、轻轨、共享单车等出行方式多样化,我国汽油需求越来越受冲击,后期消费增速或进一步放缓且消费峰值或提前到来。
(责任编辑:龚磊)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