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年内“四连涨”落实 市场油价将继续上探
5月1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自2018年5月11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下同)每吨分别提高170元和165元。折合升价为92#汽油、0#柴油分别上调0.13元及0.14元。本轮调价为2018年内第六次上调,也是近一个半月以来的第四次上调。
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王芦青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个周期,国际原油依旧易涨难跌,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存在继续上调的可能。从油耗方面来看,以月跑2000公里,百公里油耗在8L的小型私家车来计算,到下次调价窗口(即2018年5月25日24时)开启之前的这段时间里,私家车主用油成本将增加10元左右;物流行业柴油车用油成本增加偏大,以月跑10000公里,百公里油耗在38L的斯太尔重型卡车来计算,未来半个月内单辆车的燃油成本将增加270元左右。
2018年以来,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共经历3跌6涨1搁浅共10轮计价周期,汽柴油累计上调幅度分别为895元/吨、860元/吨,累计下调幅度435元/吨、410元/吨,涨跌互抵后,截止到上一轮调价结束,年内汽柴油分别上涨460元/吨、450元/吨。
中宇资讯分析师朱英华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后期气温继续升高,车用空调逐步开启,汽油消耗量将进一步加大。而柴油方面,国内基础建设增加,工矿基建等行业保持较高开工率,且物流运输等行业亦较为活跃。另外,农业用油亦有一定增加,柴油整体需求保持旺盛。整体来看,国内汽油柴油行情经过短期整理之后,再度开启“上涨模式”,后期国内成品油行情易涨难跌。
(责任编辑:马瀚明)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