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站 > 油气市场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际原油市场:逐渐走出阴霾 油价稳步攀升

2018年05月02日 09:07    来源: 金融时报    

  油价到达什么位置才是合适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要因人而异。随着全球经济在2017年驶入复苏“高速路”,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的国际多边合作机构对全球经济的增长前景持有相当乐观的态度。而伴随着经济的回暖,大宗商品市场,尤其是国际原油市场,也逐步走出阴霾,国际油价稳步攀升,实现反弹。

  然而,烦恼也随之而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与非OPEC产油国携手打造的减产协议为原油价格的回暖添了“一把火”。但与此同时,美国页岩油厂商也因油价的回升,再次进入市场,原油供应量大幅攀升。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在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预计,美国原油3月份平均产量为1040万桶/日,高于2月份水平。到2019年,美国原油产量将继续增长,平均达到1140万桶/日,这不免令市场担忧OPEC的减产行动是否将功亏一篑。

  国际油价的未来将走向何方,是市场关注的重要问题。此外,原油作为重要的大宗商品以及世界经济关键的组成要素,其价格的变动也将对其他领域产生溢出效应,进而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因此应当给予重点关注。

  各有价格“小算盘”

  从近期国际油价的表现来看,地缘政治风险局势的变化成为了短期主导因素,油价也随着局势的趋紧和缓和而起起伏伏。不过,一旦地缘政治风险“雨过天晴”,国际油市也将逐渐回归常态。

  OPEC即将于6月份召开会议,对减产协议的未来进行讨论。OPEC与非OPEC产油国签署减产协议的初衷是希望推动国际原油市场实现再平衡,削减过剩库存,而油价也会因为再平衡进程的推进而得到提升。油价的回暖市场有目共睹。也有消息人士透露,OPEC已得出结论,认为当前已经接近达成消除供给过剩的目标。

  然而,美国总统特朗普则认为,当前油价是被人为地推至非常高的水平,到处是创纪录的库存,包括海上装满石油的邮轮,OPEC是在故技重施。对此,OPEC秘书长巴尔金都回应称,OPEC并没有任何价格目标,也没有在与非OPEC产油国的联合行动中设定任何目标价格。“价格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仍是让市场在可持续的基础上恢复稳定。”巴尔金都表示。

  根据巴尔金都的说法,即便OPEC确实不存在任何价格目标,但在不同成员国的心中,却各自有自己心仪的价格。不久前已有消息称,OPEC中的“大佬”沙特暗示,希望油价达到每桶80美元。而根据路透社的报道,有三位行业消息人士表示,即便已经非常接近减产协议规定的减产目标,沙特仍无意改变协议,并且乐见油价涨至每桶100美元。消息人士称,这种转变主要源于沙特希望高油价可以在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上市前,对其估价形成支撑。对于油价的走势,伊朗石油部长赞加内认为,当前约每桶60美元的油价是较为理想的。而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则表示,油价或将在4月份升至每桶80美元,但从基本面来看这似乎不太合理。

  外溢效应需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原油价格的上涨除了影响自身供需关系外,对其他方面也或将产生外溢效应。首先,原油价格的上涨可以缓解大量依靠原油出口国家的财政压力,但如果油价上涨过快,或将助推新能源或是可再生能源使用的增加。

  其次,油价的过快上涨或将对美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华尔街日报》分析称,如果原油价格持续走高,或将阻碍经济的增长。消费者将为汽油和其他能源产品支付更高的费用,这一行为产生的结果类似于征税。与此同时,也会推高通胀率并且增加美联储更加激进加息的压力。“没有什么能比石油价格上涨能更快将现金从经济中挤压出来了。”法国外贸银行(Natixis)美洲区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拉沃格纳说。

  最后,油价的继续上涨或引发金融市场的振荡。德银日前在一份分析报告中表示,当前油价已经开始影响市场对于通胀率的预期,而通胀率预期的上行或将进一步推升美国国债收益率,进而影响更多的资产。德银分析师艾伦·拉斯金(Alan Ruskin)分析称,如果油价的上涨导致债市收益率走高,那么这或将令所有资产类别的波动性增加。

  


(责任编辑:龚磊)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行业精英

胡汉杰:解放欲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胡汉杰:解放欲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胡汉杰表示,解放在2015年制定了十三五规划,未来...

杨正旭:重汽抢抓一带一路机遇

杨正旭:重汽抢抓一带一路机遇

杨正旭表示,六十年来,重汽高度重视国际化战略,...

谭旭光VS王金玉:合作才是硬道理

谭旭光VS王金玉:合作才是硬道理

近日,福田汽车党委书记、总经理王金玉率领管理团...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