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站 > 物流运输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科技助力 未来快递将更快更方便

2018年06月04日 15:45    来源: 法制日报    

  无人机、共享快递箱、可伸缩自提柜……今天,2018全球智慧物流峰会开幕。除了多家企业带来快递产业多环节的新技术外,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还在开幕演讲时透露,计划投资千亿元打造国家智能物流骨干网,让全国任意地点快递24小时必达。

  在手机上下了单,到小黄筒这里选打印,在取出快递打印面单的时候,箱子就会打开,把面单贴上快递放进去就可以。

  多项快递“黑科技”亮相

  刷脸就能打开的快递柜、在手机上下单将包裹投入邮筒就能直接寄的小黄筒、放在自家门口能伸缩还有温控设施的自提柜……在今天举办的2018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EMS、苏宁物流等多家快递公司和菜鸟实验室带来最新快递“黑科技”。

  以后寄快递,不用非要在家等快递员上门收件了。在展示现场,EMS带来的小黄筒就能解决寄件问题。看上去就是一个黄色的邮筒,但是这个邮筒却能让消费者随时随地寄快递。“您在手机上下了单,到小黄筒这里选打印,在您取出快递打印面单的时候,箱子就会打开,您把面单贴上快递放进去就行了。”现场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只能接受小于窗口尺寸,不超过3公斤重量的快递。而小黄筒靠太阳能供电,也就是说只要有位置可以随意设置。

  而菜鸟带来的小白盒则为忙碌的上班族提供了新的收快递方式。菜鸟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款像大尺寸信报箱的盒子是放在用户门前使用的自提柜。除了像公共自提柜那样使用外,小白盒还能伸缩以满足大件包裹存放以及带有温控功能,既能保温又能冷藏,避免外卖餐食和生鲜快递音温度变质。

  此外,还有多家科技公司带来的不同用途快递无人机、自动配送无人车、自动分拣机器人以及可以自行分拣货运配送火车等等,均亮相此次峰会。

  二代共享快递盒亮相

  环保成了此次快递新技术的又一大主题。在会场,苏宁物流、天天快递、菜鸟网络均带来了自己的环保产品。其中,继苏宁去年推出快递循环利用的快递箱后,此次又带来了二代可重复使用的共享快递盒。与之前笨重的箱子比,二代共享快递盒比瓦楞纸箱还要轻一些,尺寸也从原来的固定大小变成了现在小到只比手机大一些,大到类似于外卖箱等多种规格。

  研发该类包材的企业工作人员表示,这个快递盒是用PE材质制作,造价是同体积纸箱的3倍,但是至少可以循环利用20次以上。箱体的设计还考虑了抗摔防刮伤等因素,封口采用锁扣式,锁扣打开一次即无法再使用。

  此外,环保包材也亮相展会,一企业展出的只有打印机大小的牛皮纸胶带机,可以根据包裹的尺寸自行切割所需胶带。而牛皮纸胶带一旦粘上纸箱,只需一层就可超过数层塑料胶带的强度。

  利用新技术完成全国快递24小时必达

  新技术带来的是更少的体力劳动。在今天的2018智慧物流峰会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发表演讲称,中国的日包裹可能会超过10亿件,“今天双十一的包裹量会成为以后每天的平均量”。中国现在每天平均快递量是1.3亿件。

  “这样数量的包裹量,应该拿什么样的基础设施来应对。”在马云看来,以前的物流是以体力劳动为主,未来一定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中国的快递行业近年诞生了七家上市公司,实际上它们在面对业务量的十倍增长时,只增加了2、3倍的人力资源。马云认为,之前快递物流业的增长是靠成千上万的快递员手提肩扛,用体力去做,但未来快递行业一定是用脑力劳动。马云称,菜鸟要全力以赴建设国家智能物流骨干网,阿里巴巴和菜鸟计划为此投资上千亿元,要用数据和技术把今天占到中国GDP15%的物流成本降低到5%以下。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是7%到8%。

  除了降低成本,提速也是该计划的重要一环。“快递北上广深快不是真的快,云南、贵州、四川、西藏快,才是真的快。”

  马云表示,不久的将来在国内要做到任一地方24小时必达。另一个是在全球,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全球72小时必达。


(责任编辑:马瀚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行业精英

胡汉杰:解放欲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胡汉杰:解放欲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胡汉杰表示,解放在2015年制定了十三五规划,未来...

杨正旭:重汽抢抓一带一路机遇

杨正旭:重汽抢抓一带一路机遇

杨正旭表示,六十年来,重汽高度重视国际化战略,...

谭旭光VS王金玉:合作才是硬道理

谭旭光VS王金玉:合作才是硬道理

近日,福田汽车党委书记、总经理王金玉率领管理团...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