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站 > 交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京7月启动新一轮道路停车改革

2019年07月02日 15:47    来源: 人民网汽车 朱江    

  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获悉,根据北京市统一安排,7月1日起,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全面实施道路停车改革,实现经营性收费向政府非税收入的转变、人工现场收费向电子收费的转变。同时,延庆区部分道路也提前实施停车改革。届时,上述区域的道路停车一律不再有人工现场收费。

  朝阳、海淀等5区实施新一轮道路停车改革

  “在上述区域,私家车主不用将停车费交给任何现场收费人员,也不要扫描任何人出示的付费二维码缴纳道路停车费,而是应使用‘北京交通’APP等渠道线上缴费。如遇到黑收费等违规收费行为,可拨打96310城管热线举报,也可拨打区级停车管理部门电话举报。”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提到,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延庆区共计规划施划了道路白实线车位2.4万余个,涉及220余条道路,将在各区政府网站、市交通委网站和首都之窗公布道路名称、车位数和收费标准。此外,在电子收费路段还设置有橙色明码标价牌,便于停车人识别电子收费道路。

  该负责人指出,目前,北京市道路停车价格按三类区域实行差别化收费,即一类地区为三环路(含)以内区域及中央商务区(CBD)、燕莎地区、中关村西区、翠微商业区等4个重点区域,小型车首小时每15分钟2.5元,首小时后每15分钟3.75元;二类地区为五环路(含)以内除一类地区以外的其他区域,小型车首小时每15分钟1.5元,首小时后每15分钟2.25元;三类地区为五环路以外区域,小型车首小时每15分钟0.5元,首小时后每15分钟0.75元;夜间(19点至次日7点),三类地区小型车均为每2小时1元。

  电子收费设备以高位视频为主 减少人为干预因素

  目前,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延庆区正在加紧实施前端设备安装,开展借杆立杆、通网通电、联调联试等工作,为7月1日电子停车系统上线做最后准备。

  北京市电子收费设备以高位视频为主,部分道路暂时使用矮桩视频、地磁、手持终端等方式进行管理。7月1日后实施电子收费的北京市约3.8万个车位中,高位视频管理占63%,矮桩视频管理占10%,地磁+POS机管理占6%,POS机管理占21%。今后还将推动各区进一步加大高位视频管理所占的比重,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预因素。

  道路停车电子收费系统已进行升级,持续改善用户体验

  为做好7月1日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延庆区道路停车改革,实施电子收费各项准备工作,道路停车电子收费系统已于6月9日进行了系统升级,提升了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易用性和用户体验。

  具体来看,系统规范了缴费开票流程。停车人通过线上支付渠道缴纳停车费时,点击支付结算后,需先填写电子票据抬头和邮箱地址,再进行支付。电子收费系统根据缴费信息,自动开具该笔订单的电子票据,发送至停车人邮箱。

  此外,增加了银行网点现金缴费。目前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全部555个网点、招商银行北京市全部99个网点均可提供停车缴费服务。停车人可通过柜台或ATM机器使用现金或本行的银行卡进行缴费,并获取银行缴费凭证。而此前在东城区、西城区及通州设置的街道办事大厅和ETC现金代缴网点不再提供现金代缴服务。

  东城、西城和通州区道路停车秩序明显改善

  今年1月1日起,东城、西城和通州区率先实施道路停车改革,1.38万个白实线道路停车位全部实现电子收费,纳入非税收入管理。在广大市民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下,三区实施电子收费的道路停车秩序明显改善,现场议价、黑收费、乱收费现象基本杜绝,“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的理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北京市三分之一以上车辆体验了电子收费服务。据北京市交通委统计,截至目前,在核心区和副中心道路停车位停放过的车辆达到241.3万辆(其中本地号牌车辆210.2万辆),在三个区电子收费道路停放过的车辆超过了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的三分之一,约为40%。“北京交通”APP作为线上缴费渠道,累计注册用户已达163.8万人,占三个区已服务车辆的68%,已绑定车牌的99.8万辆,占服务车辆的41%。


(责任编辑:马瀚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行业精英

胡汉杰:解放欲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胡汉杰:解放欲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胡汉杰表示,解放在2015年制定了十三五规划,未来...

杨正旭:重汽抢抓一带一路机遇

杨正旭:重汽抢抓一带一路机遇

杨正旭表示,六十年来,重汽高度重视国际化战略,...

谭旭光VS王金玉:合作才是硬道理

谭旭光VS王金玉:合作才是硬道理

近日,福田汽车党委书记、总经理王金玉率领管理团...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