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重卡销售26.5万辆 重汽销冠 福田徐工大涨    ·自主产业链渐趋完善 氢能或将重构能源版图    ·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并非“1+1=2”    ·一汽解放以创新科技开启发展新篇章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4月15日20时至16日20时)    ·春风作伴 开着依维柯聚星去畅享春色    ·新品首亮相 中国重汽轻型汽车登陆第137届广交会    ·山区“运输专家” 解放轻卡爬山虎专治各种不服    ·8家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一季度业绩预喜    ·我国汽车芯片认证体系再升级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4月14日20时至15日20时)    ·欧佩克下调今明两年全球石油需求预期    ·适配全维场景 曼恩亮相Bauma 2025    ·解放虎VR-果蔬王:卡车人的每日“鲜”行记    ·唐山用户携手江淮1卡帅铃 以信赖勾勒高效物流新图景    ·中国重汽3月重卡销量超3万 同比上涨1.3%    ·横跨四国7000+公里!万里繁星·欧曼银河全球价值品鉴之旅收官    ·推动行业低碳转型 比亚迪重卡全系产品上市    ·高效物流新时代 欧曼银河重卡山东区域上市订车203台    ·依维柯春雷行动多重补贴 聚星EV一车解锁多重身份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并非“1+1=2”

2025年04月16日 08:4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两业融合并非局限于单一制造业或服务业部门的发展,也不是简单的“1+1=2”,而是涉及不同产业资源要素的重组、发展理念的更新、发展模式和业态的重塑,并且在融合的过程中衍生出全新的业态。

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8%,服务消费同比增长5.3%。尽管面临发展压力,但我国一季度制造业和服务业依然保持较好增势,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加速演进,劳动者的生产价值和服务价值日趋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已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了更好应对挑战和压力,把握全球产业发展新趋势,需要加快将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提上日程。

我国拥有制造业工业门类齐全、市场规模庞大等优势,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0.5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同时,我国是服务业大国,服务业业态日益丰富,多层次、多元化的产业体系为深入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业融合创造了条件。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顺势而为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部分地区已开始进行改革探索。前不久,广东省印发《关于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大力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互促互强,打造优势产业链条、产业集群、融合示范载体和产业生态圈。计划到2027年,累计培育10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0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要重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通过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重塑产业链和价值链,支持两业融合衍生的新业态发展。同时,以数字消费场景的创新应用为基础,持续强化政策保障,鼓励数字消费不断扩容提质。

把握当前数字化、融合化、场景化的技术变革趋势,推动制造企业向“生产+服务”升级,还要深入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推动企业供应链整合重构,在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增强其服务能力。

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也离不开人才支撑和金融服务。这就需要紧扣市场技术需求、管理需求和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以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金融服务支撑,助力服务型制造加快发展。

还应当看到,两业融合并非局限于单一制造业或服务业部门的发展,也不是简单的“1+1=2”,而是涉及不同产业资源要素的重组、发展理念的更新、发展模式和业态的重塑,并且在融合的过程中衍生出全新的业态。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技术条件和市场需求来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融合创新实践的触发点。

因此,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产业规划和计划时,不妨将重点放在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上,持续完善相关产业体系和生态,从而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责任编辑:龚磊)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 行业资讯

  – 交通新闻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