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出海到生态扎根 福田汽车加速拉美电动化转型
4月8日,在福田汽车2025拉美合作伙伴大会上,福田汽车董事长常瑞在讲话中指出:“2024年,中国汽车品牌以2300万辆的销量占据国内市场70%以上份额,并加速参与全球竞争。福田汽车紧抓这一历史机遇,依托全系列商用车产品矩阵以及智能网联、自动驾驶领域的创新优势,构建起覆盖研发、制造、服务的全球化生态体系。”
大会上,福田汽车业务副总裁、福田国际总裁付军表示:”拉美一直是福田汽车的重要市场,通过建立制造基地,达成新能源领跑,创新商业模式,与合作伙伴共同实现品牌向上和可持续高质量增长。力争在2025年实现拉美整体销量5万辆,到2030年15万辆,领跑拉美商用车市场。“
基于对当前商用车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商用车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会上,福田汽车发布福田拉美全系新能源产品规划,并首度向海外市场推出"爱易科"智慧生态品牌IECO,通过"技术研发-场景运营-多业态布局"立体化生态矩阵,为南美市场定制绿色物流福田方案。
锚定能源变革机遇,构建“爱易科”智慧生态
在发布会上,基于美洲场景法规和客户需求,福田汽车依托新的平台与模块技术,向拉美市场推出全系定制化新能源产品矩阵,涵盖重卡、轻卡、微卡、VAN、皮卡、客车等多场景车型,产品覆盖纯电、混合动力、氢燃料等多种技术路线。通过“技术应用+定制化”模式,福田汽车将新能源技术标准与拉美市场需求深度融合,为巴西及拉美市场提供适配法规、场景的绿色物流解决方案,加速区域交通体系低碳转型。
福田汽车发布中国商用车全域智慧生态品牌 — 爱易科(IECO)。依托"智能、高效、节能、进化"的核心理念,覆盖商用车全生命周期。作为较早布局新能源业务的中国商用车企业,福田汽车早在2003年就启动了新能源技术的研发,2008年成立了福田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目前已完成包括“三电”技术、车联网、新能源整车、零部件、新能源租赁等商业生态布局。在此基础上,福田汽车正推进智能互联,打造“车-充-储”一体化解决方案,并开展电池回收与换电的生态模式,加速新能源生态的全面商业化。在泰国,福田汽车为客户提供光伏充电与换电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缩短补能时间提高车辆利用率。
爱易科整合福田汽车新能源商业生态,一方面,以电池、电控、电驱的自主创新引领未来技术生态,另一方面,以能源、租赁、智联、修养配、二手车等商用车全价值链服务搭建商业生态。构建“电·驱动”与“智·生态”两大业务支柱,助推区域交通体系向零碳目标进化。
深耕巴西属地化,赋能拉美市场
福田汽车始终贯彻国际化战略和新能源战略,大力发展低碳的绿色技术和产业体系,自主研发“三电”核心技术,实现了纯电、混动、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多路线发展,覆盖全系列商用车产品,出口的新能源产品已覆盖全球 45 个国家和区域,旗下多款新能源产品,包括纯电动轻卡、VAN等,均已通过WVTA欧盟整车型式认证。
从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走向全球,福田汽车新能源业务已遍布欧洲、亚太、南美等市场。在欧洲,福田纯电动卡车已在德国、意大利、波兰等欧洲国家市场销售,纯电动环卫专用车已服务德国多个州及行政区,福田汽车正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加速生态及能源转型升级,全面驶入欧洲市场;在拉美,福田汽车纯电动公交车交付超1400辆,助力智利成为拉美地区电动公交车市场领跑者;在亚太,福田汽车成为马来纯电动公交车队头部品牌,率先服务于新加坡-马来西亚跨境客运纯电动线路。在马耳他、墨西哥、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埃及等市场,福田纯电动、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也已实现公交系统、国际机场等核心场景商业化运营。
在全球化过程中,福田汽车始终贯彻“合作、共赢”的共同发展理念,以"共生型产业生态"重构全球新能源竞争格局,已成功链合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充电生态特来电等国际新能源企业,组建"超级动力生态联盟"。联盟将以动力电池、智慧充电等绿色出行装备解决方案,实现从单一产品输出到全场景生态赋能的跨越式发展。
以"电"为核,福田汽车正勾勒全球新能源商用车新图景。从"爱易科"智慧生态到绿色联盟生态,福田汽车正以"技术+生态"双轮驱动重塑全球商用车产业版图。从全系新能源产品矩阵到"车-能-路-云"立体生态,福田汽车不仅在用绿色电流点亮亚马逊流域的物流动脉,更以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为纽带,构建起中国智慧与世界市场共振的零碳未来。
(责任编辑:马瀚明)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