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重卡销售26.5万辆 重汽销冠 福田徐工大涨    ·自主产业链渐趋完善 氢能或将重构能源版图    ·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并非“1+1=2”    ·一汽解放以创新科技开启发展新篇章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4月15日20时至16日20时)    ·春风作伴 开着依维柯聚星去畅享春色    ·新品首亮相 中国重汽轻型汽车登陆第137届广交会    ·山区“运输专家” 解放轻卡爬山虎专治各种不服    ·8家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一季度业绩预喜    ·我国汽车芯片认证体系再升级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4月14日20时至15日20时)    ·欧佩克下调今明两年全球石油需求预期    ·适配全维场景 曼恩亮相Bauma 2025    ·解放虎VR-果蔬王:卡车人的每日“鲜”行记    ·唐山用户携手江淮1卡帅铃 以信赖勾勒高效物流新图景    ·中国重汽3月重卡销量超3万 同比上涨1.3%    ·横跨四国7000+公里!万里繁星·欧曼银河全球价值品鉴之旅收官    ·推动行业低碳转型 比亚迪重卡全系产品上市    ·高效物流新时代 欧曼银河重卡山东区域上市订车203台    ·依维柯春雷行动多重补贴 聚星EV一车解锁多重身份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探索绿氢新技术 米其林成立氢能研究联合实验室

2025年04月09日 11:04    来源: 中国商用汽车网    

近日,米其林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UGA)、格勒诺布尔理工学院(Grenoble INP-UGA)及萨瓦大学(USMB)共同宣布成立氢能研究联合实验室Alcal’Hylab(以下简称“氢能联合实验室”)。这是米其林与CNRS合作的第三个专注于绿氢生产科技的联合实验室。在未来四年内,氢能联合实验室将致力于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可持续氢气生产技术,米其林将凭借其在工程材料领域超过130年的创新经验和20年的氢能研究积累,进一步推动绿色氢能生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当前,氢能作为未来清洁能源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传统氢气生产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其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CO2)已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从技术角度来看,利用可再生能源通过水电解制氢被认为是最具可持续性的方案。然而,当前两种主流水电解技术,碱性水电解(AWE)和质子交换膜水电解(PEMWE),存在产氢速度和纯度不足、高度依赖贵金属以及潜在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生产绿氢仍面临挑战,目前绿氢产量仅占全球氢气总产量的不足1%。

在可持续出行愿景以及材料技术领域专知的共同推动下,米其林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投资氢燃料电池产业。在米其林克莱蒙费朗研发中心的支持下,氢能联合实验室应运而生,致力于应对绿氢挑战,探索新型绿氢生产技术。该实验室计划开发一种基于水电解的新型氢气生产技术,即阴离子交换膜水电解(AEMWE)技术,这一技术将结合现有两种水电解制氢方法的优势,使用地壳中储量丰富的非贵金属(如镍)作为催化剂,同时引入更加环保的阴离子交换聚合物膜,从而提高氢能产量、优化制氢纯度,并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这一技术的成功开发,将有望推动实现更高效、更环保的氢能生产。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化学部主任Jacques Maddaluno表示:“这是我们与米其林共建的第十个联合实验室,体现了双方长期的信任与协同合作。同时,本次合作也凝聚了多家学术机构的智慧与力量,为我们在氢能技术上的持续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米其林集团前沿研究副总裁Christophe Moriceau表示:“米其林集团在氢能领域已有20余年的探索历史,深知氢能在能源转型、出行和众多工业领域的巨大潜力。此次合作建立了米其林专注于氢能研究的第三个联合实验室,将加深我们对关键材料和工艺的理解,为未来氢能大规模推广奠定基础。”

此前,米其林与CNRS已联合成立了两家专注绿氢生产科技的联合实验室(LabCom):

? LabCom HydrogenLab:与法国国家化学院及蒙彼利埃大学合作,专注开发下一代燃料电池和碱性水电解器材料的核心技术,助力氢能技术在交通及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 LabCom SpinLab:与斯特拉斯堡大学合作,专注于通过静电纺丝工艺优化纳米纤维材料,可应用于出行、能源和环境领域。

随着LabCom Alcal’Hylab氢能联合实验室的成立,米其林将在氢能生产端、材料端持续发力,加快绿色氢能的创新与产业化进程,助力全球能源结构向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型。


(责任编辑:马瀚明)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 行业资讯

  – 交通新闻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