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重卡销售26.5万辆 重汽销冠 福田徐工大涨    ·自主产业链渐趋完善 氢能或将重构能源版图    ·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并非“1+1=2”    ·一汽解放以创新科技开启发展新篇章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4月15日20时至16日20时)    ·春风作伴 开着依维柯聚星去畅享春色    ·新品首亮相 中国重汽轻型汽车登陆第137届广交会    ·山区“运输专家” 解放轻卡爬山虎专治各种不服    ·8家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一季度业绩预喜    ·我国汽车芯片认证体系再升级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4月14日20时至15日20时)    ·欧佩克下调今明两年全球石油需求预期    ·适配全维场景 曼恩亮相Bauma 2025    ·解放虎VR-果蔬王:卡车人的每日“鲜”行记    ·唐山用户携手江淮1卡帅铃 以信赖勾勒高效物流新图景    ·中国重汽3月重卡销量超3万 同比上涨1.3%    ·横跨四国7000+公里!万里繁星·欧曼银河全球价值品鉴之旅收官    ·推动行业低碳转型 比亚迪重卡全系产品上市    ·高效物流新时代 欧曼银河重卡山东区域上市订车203台    ·依维柯春雷行动多重补贴 聚星EV一车解锁多重身份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王侠:竞争中更加自信,中国商用车市场未来向好

2024年11月18日 14:32    来源: 中国商用汽车网    

  中国商用汽车网讯 11月16日,作为2024广州国际商用车展同期重要活动之一,“2024物流与运输车辆高峰论坛”正式举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和关键。商用车是拉动经济和基础建设的重要工具,也是智能化、数字化等新的技术落地和商业化运行的一个巨大载体。对此,王侠对当前中国商用车行业发展进行了四点总结: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致辞

  首先,中国商用车市场的未来向好,新的替换周期已经到来。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商用车的销售完成了289万辆,虽然同比微降1.6%,但市场未来向好。我国经济基本面逐渐企稳回升,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的投资(不含农户)将近37.9万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比增长4.1%,制造业投资增长9.2%。除此之外,短期看商用车大约5-7年是一个更换周期,上一个高峰是2019年-2020年,目前看新的替换周期已经到来。

  其次,新能源的发展将引领和推动我国商用车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是832万辆,同比增长32.5%,商用车的表现尤为突出。以新能源重卡为例,2024年前三季度新能源重卡销量累计48500辆左右,比去年同期增长143%。9月份,国内新能源重卡销售是7883辆,是历史上第一个销售突破7000辆的月份。截止到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重卡保有量有望突破7.5万辆,渗透率达到13%。

  第三,多元化的能源变革为整个商用车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赛道,一些细分市场成为了行业发展的新机遇。其中以氢、燃气表现得最为亮眼。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了“讲加快新能源发展”,从实际交付和投入使用的主要车型来看,重卡已经成为国内氢能汽车推广的主阵地,燃气重卡表现也非常不俗。有机构预测,2025年天然气重卡市场渗透率将从当前的27%上升到31%,全年市场需求会达到33万辆。

  最后,新技术的创新和迭代让商用车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更具空间和想象力。2024年,一大批新势力商用车企业走到了台前,这些企业在生产制造等领域对传统的商用车企业有更多的合作需求。此外,无人驾驶技术、算力算法,特别是能源企业的加入让商用车产业变得更加丰富、更有科技感,也更有活力。

  王侠表示,在本次商用车展上,我们惊喜地看到中国商用车产业在高端化方面展示了自己的独特优势,不管是新技术的应用还是产品的迭代升级,都让我们在竞争中更加自信。中国商用车企业不仅要有迎接一些变革的勇气,也要有展示成果的自信,这样才能成为全球市场真正的主角。


(责任编辑:龚磊)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 行业资讯

  – 交通新闻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