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为飞手打造 吉利雷达推出651km长续航飞手版    ·江淮1卡3月热势高涨,频频交车引领高效物流发展    ·联合重卡与长春晟源物流合作 首批燃气中置轴轿运车交付    ·中国重汽轻型汽车强势登陆三大房车展,演绎移动生活新风尚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3月30日20时至31日20时)    ·“芯”悦诚服 深度品鉴解放智慧动力域GD300-3.0    ·业绩跑赢重卡行业 中国重汽2024年归母净利大增37%    ·前两月工业企业效益稳定恢复 利润降幅收窄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3月27日20时至28日20时)    ·智能化发展需谨防数据风险,商用车智驾更具“安全性价比”    ·广州拟停运6条BRT线路 快速公交系统过时了吗?    ·缺陷汽车如何召回?收费吗?市场监管总局解读    ·现场放豪言 百台试用车 长城重卡发布Hi4-G混动技术    ·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汕德卡智能系统给出满分答案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调查:不规范拆解带来隐患    ·豪沃重卡助力圆鸿物流降本增效,打造跨境运力新标杆    ·跑出速度与激擎 解放轻卡大力王创富全能    ·小马智行发布2024全年财报 三年总营收15.3亿元    ·比亚迪史上最强财报出炉:营收7771亿、现金储备1549亿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3月25日20时至26日20时)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能源、新技术快速发展 商用车产业链愈发完善

2024年10月15日 09:01    来源: 中国商用汽车网     马瀚明

新能源、新技术快速发展 商用车产业链愈发完善

——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

  伴随我国商用车行业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其产业链体系也愈发完整、完善,并推动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实现突破。目前,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技术在商用车领域的运用规模正不断扩大,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商用车的市场渗透率将达到20%。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75年间,中国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由弱到强。尤其近十年来,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浪潮中,自主品牌借助新能源赛道异军突起,跨国车企借力中国市场加速转型,中国汽车产业迎来了成为“引领者”的难得机遇。为此,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特别推出系列报道,全面、系统地展开回顾与盘点,今日推出第八篇:《新能源、新技术快速发展 商用车产业链愈发完善》。

  我国商用车行业在经历过从白手起家到量质齐飞的过程之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呈现出诸多发展亮点。在这一过程中,商用车行业产业链体系愈发完整、完善,并推动商用车技术、产品再提升、再发展,不断实现突破。

  在传统内燃机车型方面,随着高压共轨等技术的运用,商用车产品尾气排放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随着环保政策和车辆标准的不断提升,商用车也向着高端化,智能化不断迈进。尤其是近十年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技术在商用车领域的运用规模不断扩大。

  新能源商用车快速发展

  近年来,新能源商用车销量整体呈增长态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新能源商用车销量为3.5万辆,同比增长6.1%。今年1至9月,新能源商用车销量为35.1万辆,同比增长33.5%,市场渗透率达15.9%,增幅相当明显。

氢燃料电池重型卡车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系列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新能源商用车在公共领域的应用推广较为领先,如城市公交车、旅游大巴等用车领域。在今年9月举办的2024醇氢电动汽车发展论坛上,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车辆管理处处长刘明君介绍,截至去年年底,新能源城市公交数量达到55.4万辆,相比2014年的3.7万辆增长了15倍,在全国城市公交车里新能源车辆占比达到了81.2%。

  同时,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新能源商用车的性能和续航里程逐步提高,充电时间不断缩短,为其广泛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商用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钟渭平表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新能源一定会成为商用车行业中独特的发展动力,会逐步形成全世界最强的新能源产业链条,成为全球市场中独树一帜的存在。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新能源商用车的性能将不断提升,电池技术等将取得更大的突破,续航里程、充电时间等关键指标将进一步改善。整体产业链也将实现更快的健康发展,并出现更多的商业模式创新,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

  据知名咨询公司罗兰贝格预测,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商用车的市场渗透率将达到20%。

  智能网联技术不断进步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伴随汽车产业进入到“下半场”的争夺,我国商用车智能网联技术也已经从最初的辅助驾驶,发展到如今的自动泊车、自动变道、主动刹车等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实现了质的突破。例如,上海友道智途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在国内外14座码头、矿山批量投入自动驾驶卡车运营,仅在上海洋山港一地,5年间商业化运营里程已超1000万公里。

上海友道智途自动驾驶卡车在港口集装箱货场作业中

  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商用车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去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为智能网联商用车的准入和上路通行提供了政策依据。而各地政府也纷纷加大对商用车智能网联技术的支持力度,通过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提供资金补贴等方式,推动商用车智能网联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有分析认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国商用车行业必将呈现更高质量的发展。首先是在产品方面,会在各类型用车场景中不断推出更多、更新的产品;其次是在高新技术方面会不断突破,进而推动商用车产品乃至全行业向更高效率、更高质量迈进。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高新技术已经在商用车行业落地。随着未来行业、产品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掌握真实技术实力的优势会逐步体现、更加明显。

  钟渭平也认为,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可以有效降低人员劳动强度和人工成本,降低生产事故率,提升生产效率,未来应用价值会更大、更明显。(中国商用汽车网记者 马瀚明 龚磊)

  相关阅读:

  从白手起家到走出国门 商用车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龚磊)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 行业资讯

  – 交通新闻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