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为飞手打造 吉利雷达推出651km长续航飞手版    ·江淮1卡3月热势高涨,频频交车引领高效物流发展    ·联合重卡与长春晟源物流合作 首批燃气中置轴轿运车交付    ·中国重汽轻型汽车强势登陆三大房车展,演绎移动生活新风尚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3月30日20时至31日20时)    ·“芯”悦诚服 深度品鉴解放智慧动力域GD300-3.0    ·业绩跑赢重卡行业 中国重汽2024年归母净利大增37%    ·前两月工业企业效益稳定恢复 利润降幅收窄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3月27日20时至28日20时)    ·智能化发展需谨防数据风险,商用车智驾更具“安全性价比”    ·广州拟停运6条BRT线路 快速公交系统过时了吗?    ·缺陷汽车如何召回?收费吗?市场监管总局解读    ·现场放豪言 百台试用车 长城重卡发布Hi4-G混动技术    ·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汕德卡智能系统给出满分答案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调查:不规范拆解带来隐患    ·豪沃重卡助力圆鸿物流降本增效,打造跨境运力新标杆    ·跑出速度与激擎 解放轻卡大力王创富全能    ·小马智行发布2024全年财报 三年总营收15.3亿元    ·比亚迪史上最强财报出炉:营收7771亿、现金储备1549亿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3月25日20时至26日20时)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业绩跑赢重卡行业 中国重汽2024年归母净利大增37%

2025年03月28日 14:04    来源: 中国商用汽车网    

3月27日晚间,中国重汽(000951.SZ)发布的年报显示,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49.3亿元,同比增长6.8%;实现归母净利润14.8亿元,同比增长37.0%,利润增速大幅高于营收增速。公司延续高比例分红回报投资者,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6.96元(含税),现金分红总额达8.14亿元,占2024年归母净利润的55%。

2024年,中国重汽产销情况均保持增长态势,天然气重卡和新能源重卡表现强劲,海外市场继续领跑,经营业绩等指标好于重卡行业水平。同时,公司运营管理、产品质量、服务营销、研发创新等工作全面推进,助力产品竞争力和销量稳步提升。

把握行业结构性机遇 坚持研发创新驱动增长

2024年,重卡行业在政策刺激与结构性调整中呈现出“整体承压、局部亮点”的特点。据中汽协统计数据,2024年行业重卡销售91.2万辆,同比下降1.0%。从局部看,重卡行业结构性调整持续推进,新能源重卡、天然气重卡、海外市场等成为2024年行业最重要增量市场。据终端上牌数据,2024年国内新能源重卡销量达到8.2万辆,同比大涨140%;国内燃气重卡市场销量17.8万辆,同比增长17%。

中国重汽表现出强大的经营韧性,重卡销量表现明显优于行业。公司2024年实现重卡销售13.3万辆,同比增长4.3%;新能源重卡销量6166辆,同比增长676.6%,远超整体销量增速。同时,公司借助重汽国际公司合理的海外市场布局体系,产品出口保持良好态势,已连续二十年位居国内重卡行业出口首位。

高水平科技创新力是中国重汽把握行业趋势的重要基石。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7.99亿元,同比增长35.75%。在新能源领域,公司实现在纯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三大技术路线的快速突破,在充电和换电重卡的渗透率稳步提升且增幅明显好于行业。在燃气车领域,公司同样以技术引领市场。年报显示,公司目前在MAX/480燃气牵引车、NG危化品、集装箱牵引车、4×2六缸大单桥、骨架车、高端专用车等细分领域实现行业第一;在13NG燃气车、4×2宽体载货车、冷藏车领域行业领先;在牵引车、载货车市占率保持连续增长态势,总体市占率创历史新高。

多重因素驱动行业上行 行业龙头有望持续受益

2025年,政策端和需求端等多重因素或共同推动重卡行业景气度上行并延续结构化调整。中国重汽在天然气重卡、新能源重卡等领域形成的优势有望持续,保障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中国重汽表示,国四车辆的大规模淘汰更新、重点项目开工及产业西移带来的区域性增量不可忽视,燃气车、新能源重卡及出口的市场机遇加速涌现,同时冷链绿通、快递电商、跨境运输等需求的释放,都有望让2025年的商用车市场呈现平稳运行和恢复性增长。公司将通过强化体系、开拓市场、优化生产、降本增效、智能升级和数智赋能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市场对重卡行业的增长抱有乐观预期。招商证券表示,《关于实施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的通知》政策落地预计进一步拉动重卡行业内销,天然气、新能源重卡迎来结构性增长共振。信达证券认为,中央层面以旧换新政策今年1月初出台,各地的政策细则有望加速落地,同时海外出口有望受益于亚非拉等地区的快速发展,打开中长期的持续需求空间。


(责任编辑:龚磊)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 行业资讯

  – 交通新闻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