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绿色减碳 采埃孚携手福田启动混动领域战略合作
-采埃孚与福田汽车战略合作升级,将新型商用车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引入中国,支持新能源转型的多元需求。
-采埃孚传胜二代新型混动变速箱TraXon 2 Hybrid可进一步降低油耗、大幅减少碳排放,同时保留内燃机技术的诸多优势。
9月16日,在2024汉诺威国际交通运输博览会媒体日上,采埃孚集团与福田汽车达成合作,将先进的商用车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引入中国市场,以支持新能源转型的多元化需求。
采埃孚商用车变速箱与混动产品全球负责人克里斯蒂安?菲尔德豪斯(Christian Feldhaus)代表采埃孚商用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采埃孚集团董事、商用车解决方案事业部负责人彼得?莱尔教授、博士(Peter Laier)、采埃孚商用车解决方案事业部亚太区总裁于素杰见证签约
福田汽车副总经理崔世朋代表福田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福田汽车董事长常瑞、常务副总经理鹿政华见证签约
携手推动中国商用车行业转型升级
基于在传胜(TraXon)商用车自动变速箱和电驱动项目上的成功经验,采埃孚与福田进一步开启在混合动力领域的深度合作:采埃孚将负责开发适用于重型卡车的传胜二代新型混合动力变速箱——TraXon 2 Hybrid,双方的合资公司——采埃孚福田自动变速箱(嘉兴)有限公司,将获得在中国的独家技术许可,负责该创新产品的生产制造。
面对新能源转型浪潮,福田汽车将新能源战略确立为公司发展的首要战略。作为全球商用车解决方案的领导者,采埃孚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和底盘技术领域的专长享誉世界。双方的合资公司自2019年4月正式运营以来,已经成功生产了包括传胜(TraXon)在内的中重型商用车自动挡变速箱和缓速器等产品。2023年,公司全球同步引入了采埃孚最新的商用车电动化解决方案,包括电驱动桥系列和中央电驱动系统,为国内商用车行业的技术发展和转型升级贡献了重要力量。
采埃孚混动技术助力绿色减碳
在新能源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混动技术作为多种并行的技术路线之一,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采埃孚的传胜二代新型混动变速箱TraXon 2 Hybrid,凭借其在混动技术领域的前沿地位,为商用车制造商提供了简便、经济、高效的混动解决方案。该系统继承了TraXon 2变速箱的高效集成设计,并搭载可提供高功率和高扭矩的混合动力模块,支持商用车制造商以最小的工作量和复杂性从现有车辆平台转换至混合动力平台。
TraXon 2 Hybrid系统的设计在保持内燃机性能优势的同时,兼顾提升整体效率、降低油耗并显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多功能性确保了与各种车辆结构的无缝整合,极大地提升了灵活性和适应性,广泛适用于全混合动力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的重型商用车。
TraXon 2 Hybrid系统通过智能整合电力与传统动力源,优化了能源消耗,延长了车辆的行驶里程,为物流企业和车队运营商带来了切实的经济价值。
作为采埃孚全球知名的TraXon家族的最新力作,TraXon 2 Hybrid丰富了采埃孚的电动化解决方案和产品矩阵,为用户带来了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的提升,标志着采埃孚在支持行业减碳、推动清洁、安全和高效交通运输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预计到2026年,这一创新的过渡技术将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在中国市场实现量产。
传胜二代新型混动变速箱TraXon 2 Hybrid
福田汽车董事长常瑞表示:“福田汽车始终坚持绿色低碳的新能源发展方向,混动系统是福田与采埃孚共同面向全球商用车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本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在新能源、全球化等方面的再一次合作升级,也将助力福田汽车为中国市场及全球用户提供多样化的商用车解决方案。”
采埃孚集团董事、商用车解决方案事业部负责人彼得?莱尔教授、博士(Prof. Dr. Peter Laier)表示:“采埃孚与福田的合作,能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加快我们混合动力解决方案的开发,并有助于将其快速、经济地推向中国以及全球市场。将新型混动变速箱全球首发落地中国,表明了采埃孚赋能中国新能源汽车转型、推动中国商用车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责任编辑:马瀚明)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