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当前位置     中国商用汽车网 > 资讯站 > 零部件 > 正文
中经搜索

核心零部件 中国制造整装“出海”

2010年05月04日 09:11   来源:法制晚报   胡芳菲 黎史翔 王进雨

  曾经 自主品牌汽车搭载着国外发动机 如今 “中国芯”出口量不断增长。

  本届北京车展的零部件展,吸引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国的观众,这也印证了中国的零部件生产正在引起世界关注的事实。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老国展内外国参观者的密度远远高于新国展。

  每当午饭时间,外国参观者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便是:“made in China”的汽车零部件是如何销往全世界的。

  历程

  自主品牌装上“中国芯”

  追溯历史,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众多合资品牌汽车陆续走进了国门,但它们仍旧装载着自有的发动机,因为这种核心技术属于非转让范畴。

  20多年来,中国汽车制造业想有自己的发动机难,而将其装在自己的车上出口,尤其是发动机的单独出口,更难!

  令人欣喜的是,在两年之内这些问题正逐步被化解。取得这一突破的正是我们的自主品牌汽车厂家的自主品牌发动机。

  细数起来,国内如中国一汽、上汽、奇瑞、华晨、吉利、长城、力帆、江铃、海马等50多家车企拥有自己研发发动机技术。

  由此可见,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已经延伸至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领域。新近投产的发动机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正不断缩小。

  记者了解到,奇瑞在2001年就启动了“奇瑞动力”战略,并于2005年10月31日发布了中国首个高性能发动机品牌“ACTECO”。

  上汽集团的发动机研发同样引人瞩目。从第一台荣威KV6发动机样机下线,经过逐步提速,上汽在宝山的发动机生产线已形成年产8万台系列发动机的能力。

  目前技术较成熟的自主品牌发动机一览

  品牌 发动机名称 搭载车型 介绍

  奇瑞 ACTECO 瑞虎3 等 中国首个高端发动机品牌,可以满足欧美最严格的污染物排放要求

  华晨 E2 尊驰、骏捷 中国首台拥有自主品牌的轿车发动机

  吉利 CVVT 远景等 首台国产全铝缸体发动机,采用世界最先进的CVVT发动机技术研发

  长城 TC 哈弗等 更加智能节油

  上汽 KV6 荣威 国内首家采用航空级全铝材质打造的V型6缸发动机

  注:以上品牌发动机具有行业领先代表性

  发动机出口不断增长

  发动机的进步使自主品牌汽车厂家的产品更具竞争力,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出口也就水到渠成。

  像近期一汽夏利发动机出口俄罗斯,奇瑞发动机出口美国,都是各项技术指标完全达到了当地的标准后才能成行。

  自主品牌发动机被国外厂商接受,也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核心技术水平开始与世界看齐。

  更为重要的是,发动机是汽车各项技术的载体之一,它的出口本身就意味着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整体达到了相当的水准。

  即使这些出口的发动机上可能还有一些关键件是从国外进口,但我们能在世界著名零部件供应商的零件上赚到附加值的利润,对于一向被定论为出口产品档次低、附加值少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而言,也算是一个较大的突破。

  由此可以看出,在一些高档发动机等总成还大量进口的情况下,自主品牌发动机能够率先登陆海外,可以说已经承担起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重任。主要出口国家:日本、匈牙利、德国、韩国、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等。

  变速器向国产化迈进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消费大国的背景下,作为体现汽车动力和舒适性的主要总成之一——汽车变速器,成为继发动机之后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讨论的重点话题。

  记者发现,AMT变速器在国内市场上的多款车型中出现,在占领A0级小车市场的同时,也正在瞄准A级车市场。

  而AMT不仅在小型乘用车上普及迅速,而且在商用车领域也大有发展势头。如中国重汽和一汽集团的重型商用车,已经开始试用AMT产品。此外,国内几大商用车变速器厂家——法士特、大齿、綦齿、北齿,其AMT产品也都在规划和开发之中;其中北齿的AMT产品已经小批试制,法士特的AMT商业化产品可能不久就将面世。

  近期吸引记者眼球的另一件事是,长丰汽车正在开发AMT产品,而且不久的将来其产品就会出现在长丰现有的骐菱等车型上。

  此外,重庆青山、衡阳顺风、中国兵器集团等多家企业都在自主研发AMT,并在该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有些产品通过技术验收已经量产。

  对手印度制造

  短期无法取代中国地位

  近年来,受我国汽车零部件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内汽车零部件制造成本不断上升。

  于是,在车展上一些外国采购商向记者透露,汽车制造商为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纷纷将采购中心从中国向印度转移。

  年初,沃尔沃就曾表示,在未来四年内,沃尔沃在印度的零部件采购额将提高至目前的4到5倍。去年,日产计划2012年在印度的零部件采购额增至9000万美元……

  国外车企加大对印度汽车零部件的采购份额,是否意味着在未来10年内中国将失去作为全球汽车零部件采购中心的地位?

  对此,罗兰贝格公司负责采购研究的沈总称:“国际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在中国采购的零部件以劳动力、原材料密集型及能源消耗高的产品为主,而在这些领域中国的优势比较明显,此类零部件的出口仍然会继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

  记者从参展的部分中国零部件厂商处了解到,印度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难与中国产品相媲美。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印度市场购买力不足。充斥印度街头的是与奥拓相仿的廉价小型车,这些买家大多几年都不参加检验,受此影响零部件维修需求量巨大。在带来零部件产品数量大大提升的同时,降低了汽车零部件产品的质量。

  专家

  进步明显 同步开发能力提升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情报所信息研究室主任孟岩告诉记者,虽然国内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与国外零部件巨头仍有差距,但进步也显而易见。其中,同步开发能力的提升,是本土零部件企业的亮点。

  “国内的本土企业,研发一款新车,最快也需要两三年,同步开发,意味着零部件企业要在实现盈利两三年前,就按照整车厂的要求研发相关部件。”孟岩告诉记者,这需要足够的技术能力,也需要有一定资金积累。

  孟岩表示,虽然本土零部件厂商取得了进步,但一些关键的底盘件、发动机、变速箱的核心零部件,仍然只能依靠进口,比如发动机中的燃油喷射系统。造成这个差距的原因包括,第一,相关技术人才的缺少,第二则是缺少实验数据。“欧美的企业都有百年的历史,这么多年积累的实验数据,是我们的企业没有的,而这些数据又都是属于严格保密的”。

  孟岩告诉记者,提升零部件的研发制造能力,除了坚持引进相关技术人才外,还需要依靠政府力量。“我们国家地形丰富多样,这为汽车部件进行实验,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相关政府机构应该尽快大力推动自主企业技术联盟,这会对快速有效地积累实验数据非常有帮助。”

  外媒

  中国零部件行业 危机后有望崛起

  据美国媒体早前报道称,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有望在危机过后崛起。报道指出,随着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国内零部件供应商的市场也得到了拓展,这使得它们能够形成规模经济。

  与此同时,在质量和精密程度上已有所进步的中国供应商还能以较低成本扩大规模、收购表现不佳的公司,从而进一步改进自身技术。

  报道援引罗兰贝格管理团队成员马库斯·霍夫曼的话称,从2004年至2008年中国零部件行业的规模增长了约30%。他预计,到2015年该行业规模将从2008年的人民币9,500亿元左右增长到人民币2.5万亿元,所生产的零部件出口比例将从目前的约25%提高到30%。

  国内零部件供应体系 受全球认可

  《日本时报》以本国汽车制造商本田汽车向中国采购零部件为例,暗示作为一个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汽车工业在全球的发展重心目前正在向以亚洲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转移。

  美国媒体分析称,受政府政策的影响,国内市场已复苏。与此同时,全球大型汽车生产商正从中国进口越来越多的零部件。

  在燃油喷射系统和智能电子产品等技术密集型零部件方面,中国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分析师们称,这一状况正在改变。

  分析师们表示,业务重心实际上已转移到了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他们还认为,开发专利技术将是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商迈出的下一步。

  《华尔街日报》文章也指出,数年前,中国生产的零部件是一个低品质、高成本的形象,但通过与国外公司的合作,中国造汽车零部件的质量得到迅速提高。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厂家,如大众与戴姆勒等公司纷纷计划今后从中国采购数十亿美元的零部件。

(责任编辑:张家伟)

我要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