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为飞手打造 吉利雷达推出651km长续航飞手版    ·江淮1卡3月热势高涨,频频交车引领高效物流发展    ·联合重卡与长春晟源物流合作 首批燃气中置轴轿运车交付    ·中国重汽轻型汽车强势登陆三大房车展,演绎移动生活新风尚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3月30日20时至31日20时)    ·“芯”悦诚服 深度品鉴解放智慧动力域GD300-3.0    ·业绩跑赢重卡行业 中国重汽2024年归母净利大增37%    ·前两月工业企业效益稳定恢复 利润降幅收窄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3月27日20时至28日20时)    ·智能化发展需谨防数据风险,商用车智驾更具“安全性价比”    ·广州拟停运6条BRT线路 快速公交系统过时了吗?    ·缺陷汽车如何召回?收费吗?市场监管总局解读    ·现场放豪言 百台试用车 长城重卡发布Hi4-G混动技术    ·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汕德卡智能系统给出满分答案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调查:不规范拆解带来隐患    ·豪沃重卡助力圆鸿物流降本增效,打造跨境运力新标杆    ·跑出速度与激擎 解放轻卡大力王创富全能    ·小马智行发布2024全年财报 三年总营收15.3亿元    ·比亚迪史上最强财报出炉:营收7771亿、现金储备1549亿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3月25日20时至26日20时)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2024年上半年商用车销售206.8万辆 同比增长4.9%

2024年07月10日 14:29    来源: 中国商用汽车网    

  中国商用汽车网讯 7月1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召开月度信息发布会,介绍今年5月及上半年汽车工业产销情况。

  数据显示,6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0.7万辆和255.2万辆,环比分别增长5.7%和5.6%,同比分别下降2.1%和2.7%。上半年,汽车产销累计完成1389.1万辆和140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9%和6.1%。

  中汽协分析指出,伴随汽车以旧换新活动持续开展,地方配套政策陆续出台,企业新车型不断上市,叠加车企半年度节点冲量,6月汽车市场环比继续保持增长。由于国内终端市场增长乏力,企业库存压力较大,当月产销同比出现负增长。

  中汽协表示,今年以来,汽车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增长态势。由于一季度同期基数相对偏低,增速超过两位数,二季度后整体增速较一季度有所放缓。

  6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3万辆和33.7万辆,产量环比增长2.8%、销量环比下降1.2%,同比分别下降3.5%和4.9%。在商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月相比,客车产量下降、销量增长,货车产量增长、销量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客车和货车产销均呈小幅下降。

  6月,在货车细分品种中,与上月相比,中型货车和轻型货车产销呈不同程度增长,重型货车产量增长、销量下降,微型货车产销均呈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中型货车和轻型货车产销呈不同程度增长,重型货车和微型货车产销呈不同程度下降。在客车细分品种中,与上月相比,轻型客车产销小幅下降,大型客车和中型客车产销呈不同程度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大型客车产销呈不同程度增长,中型客车和轻型客车产销呈不同程度下降。

  上半年,商用车产销累计完成200.5万辆和206.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和4.9%。在商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客车和货车产销均呈不同程度增长。

  上半年,在货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微型货车产量小幅下降、销量小幅增长,其他三大类货车品种产销均呈不同程度增长,其中中型货车增速最为显著。在客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三大类客车品种产销均呈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大型客车和中型客车增速更为明显。

  展望下半年,中汽协认为,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下乡等利好政策持续落地实施,企业新产品密集上市,将有助于进一步释放汽车市场消费潜力,为行业全年实现稳增长提供助力。

  对于汽车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中汽协也指出,当前国内消费信心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形势更加严峻,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加大,行业运行总体仍面临较大压力,消费信心和市场环境需要继续提振和改善,助力行业平稳运行。


(责任编辑:马瀚明)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 行业资讯

  – 交通新闻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