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为飞手打造 吉利雷达推出651km长续航飞手版    ·江淮1卡3月热势高涨,频频交车引领高效物流发展    ·联合重卡与长春晟源物流合作 首批燃气中置轴轿运车交付    ·中国重汽轻型汽车强势登陆三大房车展,演绎移动生活新风尚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3月30日20时至31日20时)    ·“芯”悦诚服 深度品鉴解放智慧动力域GD300-3.0    ·业绩跑赢重卡行业 中国重汽2024年归母净利大增37%    ·前两月工业企业效益稳定恢复 利润降幅收窄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3月27日20时至28日20时)    ·智能化发展需谨防数据风险,商用车智驾更具“安全性价比”    ·广州拟停运6条BRT线路 快速公交系统过时了吗?    ·缺陷汽车如何召回?收费吗?市场监管总局解读    ·现场放豪言 百台试用车 长城重卡发布Hi4-G混动技术    ·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汕德卡智能系统给出满分答案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调查:不规范拆解带来隐患    ·豪沃重卡助力圆鸿物流降本增效,打造跨境运力新标杆    ·跑出速度与激擎 解放轻卡大力王创富全能    ·小马智行发布2024全年财报 三年总营收15.3亿元    ·比亚迪史上最强财报出炉:营收7771亿、现金储备1549亿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3月25日20时至26日20时)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5月重卡销量同比微增 重汽扩大领先优势

2024年06月21日 14:09    来源: 中国商用汽车网    

  重卡市场需求不旺是本月重卡销量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市场需求不旺主要源于前几年销量高速增长所带来的“需求提前透支”导致。全行业在经历大涨之时就应该会预计到如今的局面,那么如何平稳渡过市场调整期,也是重卡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产销数据显示,2024年5月,重卡销售7.8万辆,同比增长0.92%;1至5月累计销售43.3万辆,累计增长7.7%。

  5月重卡销量不足1%的增长率体现出市场稳定,但也反映出市场增长乏力。这主要源于用车市场还未从此前高速增长的销量所形成的“供大于求”的局面中走出来。不过天然气重卡以及新能源重卡在油气价差、环保要求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成为整体重卡市场新的增长极。

  中国商用汽车网记者通过连线方式采访了河北、湖北、陕西等地的重卡经销商,多家经销商均对于天然气重卡的热度不减表达了积极态度,而对柴油燃料重卡的表现,经销商普遍表示目前销量更多的是在置换、更新为主的存量市场方面,增量市场因用户需求尚未释放而没有展现出更大的增长势头。

  从各企业具体表现来看,中国重汽5月销售重卡20405辆,同比增长1.5%,销量排名行业第一。中国重汽继续保持其在市场中的领先地位,继续扩大销量冠军优势。

  一汽解放5月销售重卡17584辆,同比增长3.6%,销量排名行业第二。一汽解放持续在产品和营销多维发力,尤其是在天然气产品领域,获得市场广泛认可。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一汽解放的新能源产品5月销售近500辆,增幅达386%。

  陕汽集团5月销售重卡13541辆,同比增长4.8%,销量排名行业第三。依旧保持稳健的市场表现。

  东风汽车5月销售重卡10041辆,同比下降9.1%,销量排名行业第四。降幅在销量前十的企业中位列第二。

  5月销量排名前四的企业月销量均在万辆以上,共同组成行业第一集团,综合市场占有率达90%,市场资源更加集中。

  福田汽车5月销售重卡6748辆,同比增长0.2%,销量排名行业第五。大运汽车5月销售重卡2666辆,同比增长5.9%,销量排名行业第六。徐工汽车5月销售重卡1900辆,销量与上年同期持平,销量排名行业第七。

  江淮汽车5月销售重卡1235辆,同比下降16.0%,销量排名行业第八。降幅为销量排名前十企业最大。

  北奔重汽5月销售重卡1063辆,同比增长6.2%,销量排名行业第九。上汽红岩5月销售重卡777辆,同比增长3.3%,销量排名行业第十。

  重卡市场需求不旺是本月重卡销量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市场需求不旺主要源于前几年销量高速增长所带来的“需求提前透支”导致。全行业在经历大涨之时就应该会预计到如今的局面,那么如何平稳渡过市场调整期,这也是重卡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一方面是强化营销手段和推广力度,将自身符合法规要求、市场需求的产品更好的展示在用户面前,另一方面是未雨绸缪,在产品质量、产品技术以及企业自身建设上花时间、投精力,利用市场调整期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马瀚明)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 行业资讯

  – 交通新闻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