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为飞手打造 吉利雷达推出651km长续航飞手版    ·江淮1卡3月热势高涨,频频交车引领高效物流发展    ·联合重卡与长春晟源物流合作 首批燃气中置轴轿运车交付    ·中国重汽轻型汽车强势登陆三大房车展,演绎移动生活新风尚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3月30日20时至31日20时)    ·“芯”悦诚服 深度品鉴解放智慧动力域GD300-3.0    ·业绩跑赢重卡行业 中国重汽2024年归母净利大增37%    ·前两月工业企业效益稳定恢复 利润降幅收窄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3月27日20时至28日20时)    ·智能化发展需谨防数据风险,商用车智驾更具“安全性价比”    ·广州拟停运6条BRT线路 快速公交系统过时了吗?    ·缺陷汽车如何召回?收费吗?市场监管总局解读    ·现场放豪言 百台试用车 长城重卡发布Hi4-G混动技术    ·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汕德卡智能系统给出满分答案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调查:不规范拆解带来隐患    ·豪沃重卡助力圆鸿物流降本增效,打造跨境运力新标杆    ·跑出速度与激擎 解放轻卡大力王创富全能    ·小马智行发布2024全年财报 三年总营收15.3亿元    ·比亚迪史上最强财报出炉:营收7771亿、现金储备1549亿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3月25日20时至26日20时)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公安部交管局发布中秋节假期道路交通安全预警

2024年09月13日 10:02    来源: 中国商用汽车网    

  中秋节假期即将来临,群众探亲访友、自驾旅游等出行集中,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加大。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结合近年来中秋假期交通事故规律特点,对今年中秋假期交通安全形势进行了分析研判,并发出交通安全预警。

  据研判,2024年中秋假期道路交通安全风险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私家车出行安全风险。中秋假期,群众自驾探亲、旅游出行集中,超速行驶、疲劳驾驶、强超强会等违法多发。部分国省干道和高速公路车多拥堵,客货车混行,加剧事故风险。

  二是夜间酒驾醉驾肇事风险。中秋佳节聚餐饮酒活动集中,酒驾醉驾易发多发。近年中秋假期酒驾醉驾肇事事故较多,其中夜间酒驾醉驾肇事死亡占比超过8成。

  三是客货车运输安全风险。节假日客货运输需求高涨,公路干线客货运输量将大幅增长。大量客货车多拉快跑,疲劳驾驶、超载超员等隐患突出,群死群伤的事故风险凸显。

  四是农村地区交通安全风险。中秋假期农村地区赶集庙会、走亲访友等活动频繁,同时正值“三秋”时节,各类农务活动繁忙,集体务工务农出行增多。农村面包车超员、摩托车无证酒驾以及三(四)轮车、拖拉机违法载人、人货混装等严重违法肇事几率增大。

  五是雨天行车事故风险。据气象部门预测,中秋假期西北中东部、江南大部、江淮、黄淮等地将迎来强降雨,其中江南局部地区有暴雨或大暴雨。雨天路滑,行车视线不佳,车辆制动距离增大,易引发车辆追尾、碰撞行人等事故。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提示广大驾驶人和节日出行群众——

  假期出行,车多人多,应提前做好规划,及时了解路况信息和安全提示,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和方式,错开高峰时段。驾车出行时,切勿疲劳驾驶、超速行驶、强超强会,杜绝无证驾驶,注意夜间行车安全;假期聚餐聚会多,应谨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切勿酒后驾驶;驾乘汽车务必全程系好安全带,骑乘摩托车、电动自行车要戴好安全头盔;遇雨雾天气,要减速慢行,礼让行人,防范车辆侧滑、追尾造成意外伤害。

  高速公路行车,要保持安全车距,遵守规定车速,遇交通拥堵,切勿随意穿插、占用应急车道。提前观察高速出口标志标牌,切勿在出口处急变道、急刹车或倒车。发生交通事故,牢记“车靠边、人撤离、即报警”,避免发生二次事故。

  驾车行经农村地区,要注意观察道路两侧情况尤其是支路车辆和行人,提前做好避让准备;遇急弯陡坡、长下坡、临水临崖等道路,要谨慎驾驶,切勿在弯坡路段超速行驶、变道超车。

  乘坐公共交通车辆出行,要到正规客运场站,切勿乘坐私揽客源、无营运资质等非法营运客车和超员车辆,更不要搭乘轻型货车、三轮车、拖拉机等非载客车辆。


(责任编辑:马瀚明)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 行业资讯

  – 交通新闻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