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交管局发布中秋节假期道路交通安全预警
中秋节假期即将来临,群众探亲访友、自驾旅游等出行集中,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加大。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结合近年来中秋假期交通事故规律特点,对今年中秋假期交通安全形势进行了分析研判,并发出交通安全预警。
据研判,2024年中秋假期道路交通安全风险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私家车出行安全风险。中秋假期,群众自驾探亲、旅游出行集中,超速行驶、疲劳驾驶、强超强会等违法多发。部分国省干道和高速公路车多拥堵,客货车混行,加剧事故风险。
二是夜间酒驾醉驾肇事风险。中秋佳节聚餐饮酒活动集中,酒驾醉驾易发多发。近年中秋假期酒驾醉驾肇事事故较多,其中夜间酒驾醉驾肇事死亡占比超过8成。
三是客货车运输安全风险。节假日客货运输需求高涨,公路干线客货运输量将大幅增长。大量客货车多拉快跑,疲劳驾驶、超载超员等隐患突出,群死群伤的事故风险凸显。
四是农村地区交通安全风险。中秋假期农村地区赶集庙会、走亲访友等活动频繁,同时正值“三秋”时节,各类农务活动繁忙,集体务工务农出行增多。农村面包车超员、摩托车无证酒驾以及三(四)轮车、拖拉机违法载人、人货混装等严重违法肇事几率增大。
五是雨天行车事故风险。据气象部门预测,中秋假期西北中东部、江南大部、江淮、黄淮等地将迎来强降雨,其中江南局部地区有暴雨或大暴雨。雨天路滑,行车视线不佳,车辆制动距离增大,易引发车辆追尾、碰撞行人等事故。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提示广大驾驶人和节日出行群众——
假期出行,车多人多,应提前做好规划,及时了解路况信息和安全提示,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和方式,错开高峰时段。驾车出行时,切勿疲劳驾驶、超速行驶、强超强会,杜绝无证驾驶,注意夜间行车安全;假期聚餐聚会多,应谨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切勿酒后驾驶;驾乘汽车务必全程系好安全带,骑乘摩托车、电动自行车要戴好安全头盔;遇雨雾天气,要减速慢行,礼让行人,防范车辆侧滑、追尾造成意外伤害。
高速公路行车,要保持安全车距,遵守规定车速,遇交通拥堵,切勿随意穿插、占用应急车道。提前观察高速出口标志标牌,切勿在出口处急变道、急刹车或倒车。发生交通事故,牢记“车靠边、人撤离、即报警”,避免发生二次事故。
驾车行经农村地区,要注意观察道路两侧情况尤其是支路车辆和行人,提前做好避让准备;遇急弯陡坡、长下坡、临水临崖等道路,要谨慎驾驶,切勿在弯坡路段超速行驶、变道超车。
乘坐公共交通车辆出行,要到正规客运场站,切勿乘坐私揽客源、无营运资质等非法营运客车和超员车辆,更不要搭乘轻型货车、三轮车、拖拉机等非载客车辆。
(责任编辑:马瀚明)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