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为飞手打造 吉利雷达推出651km长续航飞手版    ·江淮1卡3月热势高涨,频频交车引领高效物流发展    ·联合重卡与长春晟源物流合作 首批燃气中置轴轿运车交付    ·中国重汽轻型汽车强势登陆三大房车展,演绎移动生活新风尚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3月30日20时至31日20时)    ·“芯”悦诚服 深度品鉴解放智慧动力域GD300-3.0    ·业绩跑赢重卡行业 中国重汽2024年归母净利大增37%    ·前两月工业企业效益稳定恢复 利润降幅收窄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3月27日20时至28日20时)    ·智能化发展需谨防数据风险,商用车智驾更具“安全性价比”    ·广州拟停运6条BRT线路 快速公交系统过时了吗?    ·缺陷汽车如何召回?收费吗?市场监管总局解读    ·现场放豪言 百台试用车 长城重卡发布Hi4-G混动技术    ·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汕德卡智能系统给出满分答案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调查:不规范拆解带来隐患    ·豪沃重卡助力圆鸿物流降本增效,打造跨境运力新标杆    ·跑出速度与激擎 解放轻卡大力王创富全能    ·小马智行发布2024全年财报 三年总营收15.3亿元    ·比亚迪史上最强财报出炉:营收7771亿、现金储备1549亿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3月25日20时至26日20时)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王建宇:坚持“不变与变”解放新能源转型战略不动摇

2024年03月29日 09:08    来源: 中国商用汽车网    

  中国商用汽车网讯 2024年3月26日-28日,2024中国商用车论坛在湖北省十堰市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以“新步伐·新成效·新提高,助力商用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基于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和创新需要,以创新促改革、促转型、促发展,助力商用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双碳’背景下商用车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之路”上,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商用车开发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建宇分享了一汽解放对落实国家“双碳”战略上的新进展、新思考与新举措。 

  王建宇介绍,一汽解放始终是国家“双碳”战略新能源战略转型的坚决践行者,以扎实的传统车节能底蕴为基础,近年来,解放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快速而坚决。我们在2021年9月发布了“15333”新能源战略,即“蓝途行动”,包括一个远景、五大整车平台、三大技术路线,研发、产能、生态三大布局和三项新能源专属服务。

  在此基础上,2023年9月,解放新能源产品线正式成立,进一步彰显解放强化新能源产业布局、领跑行业的决心。至此,以战略为牵引,以产业为支撑,解放在传统车第一生命曲线稳健发展的基础上,推出了电动化+智能网联+数智化的第二生命曲线,打造百年汽车品牌的路径日渐清晰。

  2021年是商用车电动化的元年,2025年将成为破局点,成为快速发展的起点。当前正处于关键窗口期,解放认为传统车企向新能源转型,核心还是要加快突破核心技术。目前,解放推进纯电、燃电、混动三条技术路线,全面突破了传统车电动化和核心总成数字化技术,推出了高效、安全、可靠、环保的新能源2.0整车产品。其中围绕核心总成自主掌控方面,解放是传统车领域唯一一个掌控全部现在自主大总成的整车厂。在新能源领域,我们仍然把自主掌控最领先的大总成作为发展目标,目前解放系列的轻、中、重型的电驱桥、电驱箱、燃电发动机、储氢系统、动力电池技术相继实现了突破,自主总成即将支撑整车竞争力进入跨越式提升阶段。

  王建宇表示,在加速产品应用技术突破,驱动企业产品转型发展的基础上,一汽解放深刻意识到了新四化转型对商用车行业的挑战是颠覆性、残酷的,也是刻不容缓的。因此我们在零碳燃料、新能源、智能网联、前瞻技术探索方面的投入也是空前的。我们决心要做好新四化转型的引领者与开拓者,与行业共同翻越无人区、开辟新绿洲。2022年6月,我们行业首发了重型钢内直喷氢气发动机,2023年6月我们实现了全国首款氨氢融合发动机的成功点火。一汽解放“双氢”技术路线不断实现重大的技术突破。

  此外,2023年一汽解放还推出了一车一舱前瞻技术成果。一车是面向未来的燃电重型前瞻车。一舱,是行业最领先的商用车智能驾舱,包含智慧车居和智能交互两大类创新。

  以战略牵引、产业布局、技术突破为前提,一汽解放也坚持持续加大新能源创新投入,在关键产业链环节与业界伙伴联合创新,内外兼修,打造解放新能源创新航母。我们积极打造了全球化的新能源创新基地即燃料电池整车与系统专属创新基地。我们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城市示范。我们与多家国内一流的电池企业合作,为解放新能源市场运营及服务、燃料电池产业化落地提供了有效支撑。

  最后王建宇分享了一汽解放关于“双碳”战略转型的一些新思考。

  第一点思考,商用车的本质属性仍然是生产资料。目前,制约新能源商用车发展的因素有两个:1.商用车企业面临着转型与盈利之间的矛盾。2.是广大用户面临着购置成本与TCO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要靠行业的发展和技术演进来逐步消除。但是今年国家对部分央企提出了新能源业务单独考核政策,尝试为企业松绑,鼓励支持中央企业加速推动新能源转型进程。一汽作为被首批提及的三大央企之一,也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握发展利好大势,进一步加快新能源转型步伐。

  第二点思考,当前新能源商用车的渗透率较乘用车仍然偏低。近年来,中重型车的渗透率呈平稳增长的态势,轻型车的渗透率攀升较快,这和我们刚才提及的两个矛盾是紧密相关的。为了提升渗透率,我们首先要寻找到两个矛盾的趋于平衡的典型场景,再不遗余力针对性的进行渗透。对于新能源轻卡,城市的清洁运输场景基本明确,应当采用纯电、混动多技术路线加速渗透。对于新能源中重卡应当紧盯氢燃料示范等政策扶持区域,并以短途运输为快速突破口,逐步向长途干线渗透。

  此外,新能源技术仍然是重点关注和突破的卡点,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技术的颠覆式突破能够快速解决两个矛盾,带来行业的真正转型,但这也需要全行业、全产业链联合攻关,解放作为车企的典型代表,愿意以车为载体、为牵引,和关键卡点技术攻关提供平台和资源,与业界伙伴共同渡过技术寒冬,共同拥抱转型的春天。

  第三点思考,我们致力于打造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代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创新和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汽车行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一汽解放在这一点的认识是比较早的,智能网联技术在新能源车上的应用场景更为丰富,比如提供了更加准确的路径和速度,推荐最优的补能路线等等,来解决续航里程的一些痛点。而新能源汽车也可以提供充足的电力,支撑智能网联技术需要的电力来驱动传感器和一些复杂的计算系统。

  基于以上认识,目前一汽解放的新能源智能网联车产品正有条不紊地进入示范和运营阶段。

  第四点思考,要通过创新解决方案探索盈利模式。刚才我提到车企面临着转型与盈利之间的矛盾,要在短期内不依赖技术颠覆的进步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车企动动脑筋,通过创新解决方案来实现盈利。我们要从单一的整车生产者向交通运输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聚焦用户使用车辆的全生命周期,从多维度探索盈利机会。当然,这也需要我们全业务链深度融合、合作共赢。

  那么一汽解放“双碳”战略转型如何实施新举措?王建宇认为面向践行“双碳”战略与新能源转型,一汽解放坚持不变与变相结合的发展原则。不变,代表着国之长子的守正创新与初心不改,变代表着作为商用车行业领头羊勇敢跨越的坚定信心和决心。从不变的角度来讲,一汽解放将坚持“15333”新能源转型战略不动摇,持续加大投入,力保实现五大整车平台、三大技术路线、三大布局、三大专属服务的分阶段发展目标,最终实现一汽解放新能源技术领先、产品领航。

  还有一点不变的原则王建宇认为广大商用车企业的开发目标仍然要紧紧围绕用户需求,全部的技术布局和产品布局所围绕的仍然是TCO、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等用户最关注的需求。唯有如此,才能让用户对新四化产品建立起信赖,支持的消费态度,以便于新一代产品的大规模推广。要知道新四化产品的推广最终依赖的仍然是用户的认可,而非单纯的政策的强制引导。

  从变的角度来讲,解放将结合国家政策导向,牢牢把握汽车行业百年巨变机会,围绕技术、产品、制造、生态四大维度,主动创新求变,支撑第一生命曲线、第二生命曲线的无缝衔接发展,实现解放新能源换新领航。

  在技术与产品求变方面,一汽解放将加速突破电动化向智能网联+数字化第二生命曲线的技术,全力构建新能源整车专属化产品,力争在商用车行业新能源转型战役中率先破局,打造绝对领先的优势。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知,新四化转型落地的节奏,在过渡阶段也要注意前沿技术的沿途下蛋,阶段成果要实时赋能现有产品,确保现有产品的持续进步,提高市占率与用户的接收度。

  在制造创新求变方面,首先聚焦三电制造,搭建并持续完善新能源工艺制造技术货架,支撑新能源制造领域实现转型升级。此外,也要加快推动智能化制造,持续提升机加、冲压、焊装、涂装等专业化领域的自动化率,加快物联网、5G、大数据、AI等数字化技术,在质量检测、仓储派送、生态管控等场景的技术探索与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制造质量和效率。

  在生态创新求变方面,我们将以解放产学研共创平台为窗口,持续深化与生态伙伴的合作,联手打造包括能源链、汽车链、消费链、金融链在内的行业朋友圈,打破区域市场壁垒,共创成功商业模式,构筑健康蓬勃的新能源生态发展环境。

  一汽解放将坚持全面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推进商用车绿色低碳转型,坚守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智慧交通运输解决方案提供者的使命,坚定地推进新能源商用车的发展。


(责任编辑:龚磊)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 行业资讯

  – 交通新闻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