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重卡销售26.5万辆 重汽销冠 福田徐工大涨    ·自主产业链渐趋完善 氢能或将重构能源版图    ·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并非“1+1=2”    ·一汽解放以创新科技开启发展新篇章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4月15日20时至16日20时)    ·春风作伴 开着依维柯聚星去畅享春色    ·新品首亮相 中国重汽轻型汽车登陆第137届广交会    ·山区“运输专家” 解放轻卡爬山虎专治各种不服    ·8家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一季度业绩预喜    ·我国汽车芯片认证体系再升级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4月14日20时至15日20时)    ·欧佩克下调今明两年全球石油需求预期    ·适配全维场景 曼恩亮相Bauma 2025    ·解放虎VR-果蔬王:卡车人的每日“鲜”行记    ·唐山用户携手江淮1卡帅铃 以信赖勾勒高效物流新图景    ·中国重汽3月重卡销量超3万 同比上涨1.3%    ·横跨四国7000+公里!万里繁星·欧曼银河全球价值品鉴之旅收官    ·推动行业低碳转型 比亚迪重卡全系产品上市    ·高效物流新时代 欧曼银河重卡山东区域上市订车203台    ·依维柯春雷行动多重补贴 聚星EV一车解锁多重身份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市场充满无限机遇 米其林将继续扎根中国

2024年03月26日 06:41    来源: 中国商用汽车网    

  3月24日至25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在北京召开。米其林集团首席执行官孟立国(Florent Menegaux)先生应邀出席论坛并致辞。

  孟立国表示:“米其林进入中国已经35年了,我们共同经历了中国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米其林作为高端品牌和工业典范,以其优秀的团队和负责任的企业公民角色,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因为一家企业是整个生态圈的一部分,没有生态圈,企业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米其林和中国的共同旅程并不止于此。中国正朝着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迈进,其重点是创新。中国政府设定了宏伟的目标,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政策助力其实现。这与米其林集团的“一切皆可持续”方针不谋而合,而想要“一切皆可持续”,需要实现人、利润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

  在环境方面,米其林坚定地采取措施应对全球变暖。米其林计划,到2030年,将范围1和范围2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到2010年排放量的一半。到2050年,米其林将实现净零排放。同时,到2030年,米其林所有产品中可回收和可再生材料的比例将达到40%,到2050年将达到100%。

  多年来,米其林持续投资和创新,以实现其雄心壮志。这些努力贯穿在集团基于轮胎、围绕轮胎和超越轮胎的所有业务中,在中国尤其如此。

  中国正处于电动汽车转型的最前沿。作为电动汽车轮胎的领导者,米其林研发的电动汽车专用轮胎能适应电动汽车的新特性,提供低滚动阻力以及更出色的耐磨性和耐用性。这对汽车制造商和中国消费者来说都是个好消息。除此之外,米其林最近对在华两家轮胎工厂进行了新的投资,以增加产能,装配更先进的设备和解决方案,利用新技术生产尖端并且更可持续的产品,同时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体验。

  在围绕轮胎方面,米其林专注于互联移动解决方案和数字服务,为客户提供真正有价值和可操作的建议,使他们的车队运作更加高效和可持续。

  在超越轮胎方面,米其林利用对复合材料的掌握来研发要求更严格的新型应用产品。轮胎是最复杂的复合材料产品之一,米其林凭借其丰富的专业知识,研发出能够应对特定挑战的新材料,以应用于新市场。例如,米其林将把新型无毒的生物基树脂业务ResiCare引入中国市场,其特性能为建筑和许多其他行业带来新的改变。

  在充满挑战的全球背景下,米其林始终把握机遇,不断创新,并寻找新的解决方案。米其林将继续扎根中国,且对在华业务的未来充满信心。

  孟立国强调:“对米其林而言,中国非常重要,充满无限机遇。米其林的企业使命‘引领进步之道’最能诠释这一点。这需要远见和创新,更离不开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合作。我坚信,基于远见、创新与合作,我们会不断进步,共同建设一个可持续和繁荣的明天。”


(责任编辑:马瀚明)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 行业资讯

  – 交通新闻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