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启新程 中国重汽汕德卡交车喜迎开门红    ·从 “物流之都” 到 “桥头堡” 欧曼银河绽放科技之光    ·日产汽车深陷亏损泥潭:合并失败与重组压力加剧困境    ·新能源车在蛇年如何挖深护城河    ·解放爱领航温暖守护 录取通知书背后的万里征程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2月12日20时至13日20时)    ·2025深圳国际商用车生态博览会将于2月28日举行    ·迈向新征程 中国重汽豪沃重卡亮相临沂    ·东风与长安重组新集团 折射汽车央国企改革之坚决    ·国家发展改革委: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有效激发消费活力    ·引领物流行业新变革 一汽解放新JH6上市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2月11日20时至12日20时)    ·四地联动 一汽解放新JH6全面焕新升级上市    ·变更完成!金龙汽车正式100%持股厦门金旅    ·开门红!福田汽车2025年1月中重卡销量增18%    ·科技与舒适的完美邂逅 欧曼银河全球价值品鉴之旅临沂站    ·携手共探绿色运输未来 首批10辆曼恩纯电卡车在德铁信可投运    ·现场认购1192台!中国重汽汕德卡宁夏区域合作伙伴年度盛典举行    ·依维柯得意创造了中国轻客史上的多个第一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2月10日20时至11日20时)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黄河”重卡,道一声未来你好再出发

2020年11月23日 16:01    来源: 经济日报-中国商用汽车网    

  经济日报-中国商用汽车网11月23日讯 黄河的故事灿若繁星,黄河的文化源远流长,黄河的精神振奋人心。

  今日,中国重汽以黄河重卡溯源之旅再次向黄河致敬。从东营入海口,历时18天、横贯中国4000余公里,最终来到黄河的源头,道一声“未来你好”。

  从山东东营到青海果洛,新一代黄河重卡沿着黄河溯源而上,途径山东、河南、内蒙古、宁夏、四川、西藏等九个省份,穿越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川西高原、青藏高原,与大家一起领略黄河风光的同时,展现出新一代民族品牌重卡的品质和创新,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魅力,复杂多变的路况和环境完美验证了车辆性能,彰显其卓越品质。中国重汽围绕油耗、操控、外观、舒适、动力及智能方面,开展了全方位评测和验证,用真实数据验证了新一代黄河重卡的过硬品质。

  在9月份黄河重卡发布仪式上,中国重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表示,“黄河”品牌是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标志和象征,也是中国重汽必须坚守的初心和务必保卫的财富。

  60年前的1960年,中国首辆重型卡车——黄河JN150诞生于中国重汽集团的前身原济南汽车制造厂。从此,这辆以黄河为名的重型卡车与母亲河建立起跨越时空的紧密联系。凭借吨位大、耗油少、成本低、效益高等特点,黄河JN150受到广泛欢迎,投产后的二十年里,一直是中国重型载货汽车的主导产品。60年前的“黄河”精神代表着老一辈创业者从无到有的开拓,而60年后的新“黄河”则诠释了新创业者们扎根用户、聚焦行业、面向未来的创新变革。这种自主创新的自信和精神,与老一辈创业者的创业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为加快实现世界一流的战略定位,中国重汽对研发体系进行了全面诊断、规划和重构,确立了从技术引进向自主正向开发的战略转型,掌控自主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中国重汽的科研大楼深夜灯火通明,科技队伍的创新激情被彻底点燃。

  溯源黄河,更是在追溯“中国制造”的初心。这一程,是黄河品牌以新姿态征战新时代的开始;这一程,是中国重汽立志为中国卡车再谱华章的矢志之旅。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之变化,中国重汽以技术立身、以市场为导向持续奋进,新黄河重卡正是中国重汽坚持不懈厚积薄发的丰硕成果。更安全、更高效、更经济,面对新时代的物流行业用车趋势,新黄河品牌应运而生,以全新的面貌成为中国卡车行业高端重卡的新形象代言人。

  可以说,溯源之旅不仅仅是向母亲河致敬,更是向所有中国建设者致敬的荣耀之旅,点滴之水汇聚成母亲河,点滴之力助力我们富饶而美丽的祖国。

  “奔腾不息黄河浪,奋斗不止重汽人”,溯源之旅带给黄河重卡,带给中国重汽的仅仅是个开始,就在溯源之旅收官的当天,11月19日,在中国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总装车间一辆刚刚组装下线的黄河重卡缓缓驶下生产线,标志着中国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正式投产。新项目基地秉承最先进的绿色环保理念,着力实现智能化、网联化、数字化、自动化、模块化与柔性化,装备世界一流水平生产设备的“黑灯工厂”,可以为装配一致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将助力中国重汽产品品质迈上新台阶。

  “奔腾九曲我在激流中磨砺,海阔天空我在追逐中欢笑”。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旅行,一路感受黄河之魂,并将其精神深深融入中国重汽的血液中。站在黄河源头,道一声“未来你好”——中国重汽再出发!


(责任编辑:陈梦宇)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 行业资讯

  – 交通新闻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