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引擎”,无人驾驶按下“加速键”
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最终形态,无人驾驶汽车所具备的融合创新以及技术前瞻等特质,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高度契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指出,汽车产业加速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转型,已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发展,我国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塑造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基于此,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特别推出系列报道,分别从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智能制造等方面,展示汽车产业打造新质生产力所作出的实践及取得的成就。今日推出第二篇: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引擎”,无人驾驶按下“加速键”。
进入2024年,速腾聚创、如祺出行、地平线、黑芝麻智能、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成功上市,福瑞泰克、佑驾创新、希迪智驾、Momenta、纵目科技等正IPO排队中……国内智能驾驶头部企业密集冲进资本市场,不仅彰显了智驾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更为产业前行按下了加速键。
作为汽车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智能网联汽车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无疑是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核心赛道。汽车智能化的终极体现——无人驾驶所具备的融合创新以及技术前瞻等特质,更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高度契合。
无人驾驶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在今年10月举行的“2024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指出,汽车产业加速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转型,已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吕本富也认为,我国无人驾驶企业只有毫不迟疑地积极拥抱智能网联汽车,才不至于在未来最核心的前沿技术领域落后。拥抱智能网联汽车,就是拥抱新质生产力。
具体来看,无人驾驶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多重特征,其对于培育、发展汽车产业新质生产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无人驾驶融合了人工智能、车载传感器、自主控制系统等先进技术,是科技创新的集大成者,这些创新技术又都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技术。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将推动交通出行方式变革、提高交通效率、降低事故风险。
同时,无人驾驶还将对生产要素带来创新性配置。例如,无人运输车辆通过无人化、自动化实现生产资料的升级,为劳动者重新定义了生产工具。同时,无人驾驶还将催生出新的技术岗位,如远程驾驶、云控调度员等,由此促进了劳动力结构的优化升级。
再有,无人驾驶的发展和应用,还能推动汽车、交通、物流等多个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例如,在汽车行业,无人驾驶技术的引入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在物流行业,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促进了物流行业的转型升级。
自上而下全面布局,无人驾驶展成果
当前,我国对无人驾驶领域自上至下的全面布局、投入,已展现成果。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全国共建设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16个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50多个省市出台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配套文件,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3.2万公里,发放测试示范牌照超过7700张,测试里程超过1.2亿公里,各地智能化路侧单元(RSU)部署超过8700套。
企业层面,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截至目前,国内与自动驾驶相关的企业数量已超过5500家,特别是今年上半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数量达到259家。鸿蒙智行、小鹏、理想、蔚来、小米、智己等多家企业,纷纷开通或筹划拥有点到点功能、具备无人驾驶雏形的无图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功能。
理想汽车发布数据显示,截至10月30日,理想汽车智能驾驶训练里程已经达到26亿公里;用户NOA总里程达到13.9亿公里,累计使用智能泊车功能超过6,000万次。鸿蒙智行最新发布的智驾报告显示,鸿蒙智行10月的智能驾驶总里程已经突破1.75亿公里,智驾活跃用户数达301,954人,智能驾驶里程占比达33.8%。
跨国巨头们对无人驾驶同样趋之若鹜,但相较于中国企业的齐头并进,他们已有分化趋势。3月,Waymo扩大了在旧金山半岛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12月,Waymo宣布,其自动驾驶车辆将自2025年起在迈阿密上路运营。10月,特斯拉在洛杉矶举办发布会,展示其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等一众产品。12月,通用汽车表示,因竞争加剧、成本过高,将停止向Cruise提供研发资金,退出无人出租车业务。
对于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前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研究预测,2025年、2030年“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分别可达为7295亿元和25825亿元。
无人驾驶还需系好“安全带”
在昂首阔步展望未来的同时,无人驾驶还需紧紧系好“安全带”。相较于传统汽车,无人驾驶还面临法规不健全、网联化安全新风险等挑战。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院长孙永红提出,要守住安全底线,智能网联汽车在监管与宽容并举方面仍有完善空间。他表示,不能忽略科学伦理与管理制度的跟进,根据新旧运营和服务模式的转化带来新旧产业和就业方式的冲突与矛盾,亟须全面提升监管、评估、调查等制度体系的完善程度,加强对社会各方利益的平衡,设置有效的监管和宽容的环境。
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范雪俭介绍,现在汽车内部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数字化操作系统风险、应用风险都会带到汽车内部。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表示,对于智能网联汽车来说,车、路、云、网各个环节都可能遭遇风险,都可能带来人身和财产损害,分而治之仅能够解决各自部分独立安全问题,全面安全更需要一体化安全保障。(图/文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跃)
(责任编辑:龚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