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市场强劲增长 看4月解放哪款换电重卡又签大单    ·技术赋能 定义行业标杆 中国重汽豪沃TS7自卸车上市    ·共探行业新局 2025曼恩上装产品和技术交流会首站启动    ·深耕细分市场 江淮1卡骏铃162度电工程车G5批量交付    ·一季度新能源重卡销量爆发式增长 头部效应强化    ·售价3.99万元起 新长安星卡加长版上市    ·加强智驾监管!工信部: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 不得夸大和虚假宣传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4月16日20时至17日20时)    ·55万公里!见证解放J7“超跑”之路    ·“客货邮”×安凯客车破壁融合 铺就乡村振兴 “快车道”    ·一汽解放:领航ESG新风尚,争当可持续发展“先锋者”    ·中国重汽HOWO新能源轻卡:实力说话不做选择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4月16日20时至17日20时)    ·新能源转型 江淮商用车一季度交出亮眼成绩单    ·击破运输痛点 解放轻卡虎VR地库版三方面入手    ·携手到共赢:中国重汽豪沃TX7渣土车助力用户实现价值跃升    ·一季度重卡销售26.5万辆 重汽销冠 福田徐工大涨    ·自主产业链渐趋完善 氢能或将重构能源版图    ·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并非“1+1=2”    ·一汽解放以创新科技开启发展新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福田汽车2025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将发布全新品牌

2024年11月29日 09:18    来源: 中国商用汽车网    

  当下中国汽车产业正处在激烈的变化和持续的变革中,尤其是随着新能源技术快速发展,以新能源汽车为驱动的生态价值链创新也在不断深化。对商用车行业而言,新一轮能源革命、产业发展,以及生态的完善,在带来巨大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为商用车行业引领者,面对奔涌而来的新能源主赛道,福田汽车坚定新能源第一战略,紧紧围绕技术创新、产品引领和生态构建加速拥抱新能源,以丰硕成果助推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

  在技术创新方面,为了满足企业快速转型发展需要,福田汽车在新能源领域持续围绕核心技术加大投入力度, 通过深入前瞻布局“三电”核心模块和关键技术,强化自研自制能力。目前福田汽车自主研发的高集成度动力电池系统、24V启动锂电池、高性能六合一电驱系统、VICU跨域控制器、FHS混动系统、FEEP电子电气架构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成果开始“落地生花”,为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打造长期核心竞争力。

  在产品引领方面,随着新能源技术创新成果持续丰富并加速落地,福田汽车也加快了产品升级换代步伐。从欧马可智蓝ES1大电量产品打造绿色城配物流新标杆,到欧曼混动“双子星”开启重卡混动运输新纪元;从欧曼银河9和银河7以全新智慧架构平台、全新造型、优异性能和智能舒适兼备的科技驾享体验,重新定义全球重卡标准;到全新一代纯电动中VAN产品风景i系列,以前沿科技和人性化设计吹响突破新能源轻客市场的冲锋号角。不断扩充的新能源产品矩阵,为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在生态构建方面,福田汽车围绕新能源商用车用户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链合产业链上下游优秀合作伙伴,为用户提供整车、智能运力、充电设施、能源管理的一体化新能源解决方案,构建“绿电+绿氢+碳” 的商业新生态。其中,绿电链合合作伙伴开展光伏合作,充电站、整车/电池租赁、电池回收及利用等业务;绿氢链合能源公司开展分布式制氢、EPC加氢站建设与运营、液氢储存等业务,形成制-储-加生态;碳端建立碳资产管理平台。全新的商业模式引领企业进入高质量企业转型发展新阶段。

  在这个新阶段,新能源技术将加速迭代升级,商业模式将更加多元,后市场生态服务将更加智能。为此,福田汽车将发布一个全新品牌来统筹自主三电和生态业务,明确发展自主三电的能力和决心,并对新能源生态和后市场业务进行系统性的整合规划,而这即将在福田汽车2025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揭晓。

  在本次大会上,福田汽车不仅会对新品牌的理念、标识、业务架构进行深度解读,还会对自主三电技术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及优势、应用场景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全面讲解;同时福田欧曼银河5和欧曼银河T将会在大会上首次亮相,与早先发布的欧曼银河9、银河7一起重新定义全球重卡标准;而全新一代纯电中VAN福田风景i也将再掀价值风暴,为全球用户带来多项专属权益。

  本次大会将于2024年12月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届时将有数千名权威媒体、合作伙伴、战略客户和经销商代表共同见证,福田汽车视频号、福田空间站全程直播,让我们共同期待。

  相信这次大会这不仅是福田汽车二次创业之旅的重要转折点,更是推动全球商用车行业向更加环保、智能、高效方向迈进的新纪元。


(责任编辑:马瀚明)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 行业资讯

  – 交通新闻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