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车企云集 全球智慧出行大会暨展览会开幕
为打造全球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共建汽车产业新生态,由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主办,由南京市溧水区人民政府、北京中汽四方会展有限公司、南京中汽智行会展有限公司、南京空港会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中国电子商会智能电动汽车专委会等担任支持单位的2021全球智慧出行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南京)国际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展览会”(简称“2021全球智慧出行大会暨展览会”,英文简称“GIMC 2021”)于2021年6月25日在南京空港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
全球智慧出行大会开幕盛典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正部长级)王安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卢中原,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冯长根,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邓中亮,俄罗斯两院院士杨林江,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视频演讲),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会长周卫东、南京市溧水区委常委、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夏云等领导出席本次大会。
同时,还特邀了30多家驻华使领馆官员、驻华机构代表,还有100多家主流乘用车、商用车以及造车新势力企业,零部件及其他关联公司等厂商代表以及120余家中央主流媒体、行业主流媒体和地方媒体的记者代表。
GIMC 2021为期四天,本届大会启用了全新的年度主题“智慧新出行 美好新生活”,采用“会议论坛+展览展示+专业赛事+体验营销”四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多项重点活动同期同地举办,充分协同联动,品牌效应和影响力有望大幅提升。
大会组织架构上采取“1+1+N”的方式,1场开幕式及全球智慧出行大会主论坛,即:2021全球智慧出行大会主论坛暨中国汽车产业低碳发展高层论坛,9场平行会议。9场平行会议包括:中国汽车产业战略研究平台(S6)内部会议、市场贸易委员会2021年半年度预测会议、2021首届(南京)智能汽车数字化产业发展峰会、2021中国国际智能网联与新能源商用车大会、第二届全球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合作产业峰会、国际先进装备制造业峰会暨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联盟首届理事会议、中国汽车产业战略发展论坛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报告(2021)》发布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政策与企业发展战略研讨会、数字经济时代的汽车营销。大会演讲嘉宾近100人次,首日开幕盛典与会人员超过1200人。
在展览展示方面,GIMC2021与EVS34联合同期举办,整体展览规模超过了45000平方米。GIMC2021展会同期还举办首届全国智能驾驶测试赛(江苏赛区),以及2021溧水惠民团车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赛事、营销和动态体验活动,为企业搭建宣传展示新技术、新产品和市场营销推广的优质平台。
首届全国智能驾驶测试赛(江苏赛区)颁奖典礼
首届全国智能驾驶测试赛已于2021年6月正式启动,6-8月在全国举办预赛、区域赛,9月将在2021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期间举办决赛并颁发荣誉证书。江苏赛区作为大赛重要赛区,已于6月23日率先开锣。来自汽车企业、科技公司、高等院校和科研团队等20余家参赛队伍参与激烈角逐。6月25日上午,在大会开幕盛典上颁发了江苏赛区获奖荣誉证书,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世博电控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天策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仙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一汽(南京)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江苏智行未来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参赛队获得了晋级北京总决赛资格。
展会期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和国家能源局组织的“2021新能源汽车下乡-江苏南京站”也同期开展,汽车下乡活动自2021年4月正式启动以来,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和业内的高度评价,也受到了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届时国内主流新能源车企均将登台献艺,给现场购车者带来满满的诚意。此外,除本场活动外,南京市还将在本次动之后在不同乡镇进行汽车巡展巡游活动,以进一步推广普及价廉物美的国产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拓宽新能源汽车市场空间,拉动汽车及相关市场消费。
“智慧新出行,美好新生活”,在南京举办的2021全球智慧出行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南京)国际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展览会”带来的不仅是一场汽车与智能交通产业的盛筵,还会给推广新车型、技术和产品,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加速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龚磊)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