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于武:新能源汽车以电动为主体 更要注意多元化
9月24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商用车电动智能创新发展中心承办的2024醇氢电动汽车发展论坛顺利召开。
本次论坛以“推广醇氢电动汽车 加快新能源商用车发展”为主题,以两场开放论坛的形式,邀请政府有关部门和汽车、能源、化工、交通、物流、矿产等领域的行业机构和领先企业代表共聚一堂,围绕醇氢电动汽车技术和醇氢电动汽车应用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为醇氢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也为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进步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在论坛上就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及节能技术,以及电动车技术多元化三方面问题分享其观点。
关于产业的升级和转型的思考,付于武表示进入2000年以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从2000年开始包括两个关键词,一个关键词是产业的升级,另一个是产业的转型。
“我们的转型也好,我们的升级也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付于武说,“它绝不是一个替代的关系。”
付于武强调:“我们中国汽车产业要健康可持续发展,要绿色低碳,我们要在转型中升级,在升级中转型,它不是矛盾体,是统一的。”
对于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付于武认为,节能技术一定要发展,不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高就替代了传统汽车,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也是互相促进相互补充的。他说:“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同时要重视节能技术,包括造型技术,空气动力学技术”
谈及电动车为主体与动力的多元化关系。付于武表示新能源汽车强调以电动汽车为主体,但是它跟多元化的动力发展并不相悖,并不矛盾。他说:“我认为新能源汽车应该是以电动汽车为主体,也包括了动力的多元化。”
(责任编辑:马瀚明)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