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伟:重新定义专用车 打造产业新生态
2025年5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联合东风汽车集团主办的“2025专用车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专用车科技展”在湖北十堰召开。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在会上表示,将重新定义专用车,打造一个高价值、高增长、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因为该行业领域不缺乏创新以及有竞争力的产品,并且这个产业正在孕育着一场大变革,我们将推动产业发展,且也会为在十堰打造商专一体化的产业高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那么如何重新定义专用车呢?张永伟认为首先从产业视角上来看,把过去只从车的角度来发展产业的思维,拓展到跳出商用车的层面来发展专用车产业。专用车的产业基础或者基本水平应该要具备商用车的水平,并且在这个基础之上将车之外的技术和功能来叠加到商用车上,这才是专用车的新定位。如果说商用车是红海,那么找到了这种车之外的价值将是个蓝海。同时掌握高增长空间这个新赛道,深耕场景化应用和细分市场。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加持,专用车产业会成为一个高技术行业,专用车企业也必然会发展成高新技术企业。
其次是从功能属性上进行行业新定位。过去的专用车是一种传统的产品定位思维。现在看来,它完全可以跃升、升级,功能属性从传统的工具属性向具备多功能的高端装备属性升级。这是一个趋势,而且是必由之路。从过去商用车做商用车的、专用车做专用车的分离式发展思维,越来越走向商专一体化、上装一体化的跃升,这就是重新定义专用车的功能。
第三就是产业驱动力的变化。推动产业主要的力量,由过去燃油时代正在走向绿色化和智能化。2024年新能源专用车的销量突破30万辆,增速已接近50%,渗透率逼近30%。在乘用车实现新能源的高渗透率、高增长之后,商用车、专用车的新能源化加速发展势不可挡。预测“十五五”末,比如城市短途物流配送以及市政、环卫等公共领域的专用车会实现高电动渗透率,所以在专用车、商用车领域电动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且从一开始就是电动化、智能化并驾齐驱。专用车更适合进行智能化改造,具有适合智能化的最佳场景,通过智能化解决降本增效和产业功能升级的问题,不仅仅是车的智能化,而且是车搭载的上装功能的智能化,这个智能化远远超出车辆本身智能化的边界,它的边界、范围更宽,带来的变革、影响将更深远。商用车、专用车智能化的边界将远高于乘用车的智能化,上半场就是“两化”同时开始。
第四是产业生态的变化。过去的专用车生态是相互脱节、碎片化、小作坊式作业,缺乏集团化作战,也缺乏大工业思维。目前专用车尚未导入汽车工业的大工业思维,缺乏大工业的高端工业设计,缺乏大工业集团化作战对成本所带来的革命性变革。所以专用车产业生态要从过去的碎片化转向汽车大工业思维所主导的集成化、规模化发展。一旦用大工业的思维定义专用车的生产,导入智能化产业,包括无人机、机器人,将会快速走向规模化发展的轨道。因此,要尽快地培育专用车高端的产业生态,既有制造的生态,也要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的生态。
第五是商业模式正在从以产品生产制造和销售为主,转向全生命周期的运营。汽车行业整体都走向由制造转向价值运营的阶段,专用车可能由卖车转向卖服务,围绕着冷链、消防、出行享受,提供使用者全生命周期的增值服务。所以,由制造向服务化转型,一定会带来专用车发展模式的转变,即由造车向服务化、由卖车向卖服务转变,由围绕着车的生产去思考价值定位,向围绕着用车和用户提供不同场景的服务进行拓展,这对于专用车车企又是一次革命。
第六是专用车企业应具备市场敏锐性,这个敏锐性就是看到国际化。商用车、专用车的国际化发展。
第七是生产制造环节的变革。专用车在生产制造环节可以从导入新材料、新生产制造技术。在生产制造环节,专用车也有新材料、新生产技术、新生产工艺三新导入的巨大空间,让专用车行业也可以在工厂端做成超级工厂、灯塔工厂,变成一次巨大的刷新。
第八是传统的专用车管理体系向适应现代管理体系的转变。调整管理体系,为专用车提供更好的更先进的标准体系。用标准这个手段及工具,帮助行业实现改变。标准要越来越向先进技术和先进能力倾斜,通过标准体系的重构、先进标准的引领,牵引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头部企业,来改变行业形象。
最后,资质也是一个管理的内容。过去资质是商专分离,如果商专一体化,要为商专一体化发展去重新研究资质的管理政策。通过高要求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比如在十堰、在湖北不仅仅要做产业基地,也可以围绕着如何管理产业来先行先试,实现既有一个政策高地,实现管理的试验田,通过打造硬件和软环境,让行业已有的资源和未来更多想进入这个行业的先进要素和资源,能够持续不断地有资源和企业向这个高地来聚集,这就会在一个区域打造出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集群。
(责任编辑:龚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