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激发新质生产力,推动汽车产业向新而“卷”    ·国家统计局:5月新能源、燃油车价格降6.9%和5.2%    ·中国重汽皮卡如何开启乘用化转型升级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6月11日20时至12日20时)    ·自动驾驶正处于规模化应用前夜    ·《保险汽车风险测试规程》系列标准发布    ·引领动力节气新突破 解放新品搭载双16智慧动力域    ·安全无死角 视界全掌控 上汽红岩360°环视系统助你一路平安    ·百万公里“护卫”塑料管材运输,司机抢着开江淮1卡骏铃    ·氢能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规模化应用可期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6月10日20时至11日20时)    ·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想象空间几何?    ·经济日报:汽车以旧换新补贴要用在刀刃上    ·从发布到批量交付 HOWO统帅PRO满分轻卡进入行业“决赛圈”    ·交通运输部发布三部农村公路领域行业标准    ·十三部门印发《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    ·新能源汽车下乡"提速" 激活农村市场汽车消费潜力    ·已突破4万份!汽车以旧换新,你申请了吗?    ·帅铃EV5“威武”亮相2024上海国际低碳智慧出行展览会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6月6日20时至7日20时)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专家热议:激发新质生产力,推动汽车产业向新而“卷”

2024年06月12日 15:1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王传福认为,“卷”是市场竞争,要积极拥抱,参与,才能真正从竞争中走出来。李书福表示,内卷严重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如果市场化水平高,法律健全,执法严格,透明公平竞争这就是好事;反之,就是坏事。

  在张兴海看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正推动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突破性、跃升式的发展。王俊认为,新质生产力必须转化为可变现落地的产业成果,并要具备融合创新的生产要素以及全球领先的创新技术。“对于汽车产业而言,主要体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上。”马翠兵指出。

  今年的中国乘用车市场,竞争激烈、“卷”风盛行,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卷”也成为了多数参会嘉宾绕不开的话题。相比之下,如何在“内卷”风潮下,打造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则更为引人关注。

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企业家高端对话 郭涛/摄

  拥抱竞争,向新而“卷”

  在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看来,无论是“卷”价格、“卷”技术、“卷”规模,还是“卷”流量,其实都是一种市场竞争,而市场竞争的核心是过剩的经济,“只有过剩才竞争,竞争才能产生繁荣,这是自然规律,不必焦虑。所有企业家都要积极拥抱、参与这种卷,真正在竞争中走出来。”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则认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内卷程度全球第一,价格战一浪高于一浪,这种现象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如果市场化水平高,法律健全,执法严格,透明公平竞争这就是好事;反之,就是坏事。”

  “任何产业的健康发展都必须表现在投入产出比方面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无穷无尽的内卷,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其结果就是偷工减料、造假售假和不合规的无序竞争。”李书福表示,只有依法健康竞争,才能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从三个层面谈了其对于“卷”的看法:在产品层面上,如果要“卷”,就要“卷”出价值来;从服务上来说,则要“卷”出用户的体验;从产业的角度来说,要“卷”出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迭代。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王俊表示,“卷”毕竟是一个动词,如果一直不停地把视角和角度放在这个动作上,可能真的会很焦虑。先迈左脚还是右脚,先打流量还是先用流量?可能都是话题。过度竞争带来求同存异时,也会带来劣币驱逐良币。

  “个人认为不要为卷焦虑,而要为新去卷,卷出新汽车才能奔向新未来,不仅是新能源汽车,下一步期待新质生产力催生数智汽车。”王俊说道。

  培育汽车行业新质生产力

  在张兴海看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大的中国汽车产业,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培育新质生产力,而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正推动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突破性、跃升式的发展。

  王俊认为,新质生产力落实到汽车行业应该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具备融合创新的生产要素,这是最底层的逻辑和要件;二是必须具备全球领先的创新技术;三是新质生产力必须转化为可变现落地的产业成果,除技术上闭环外,还应实现商业上的闭环。“只有将先进的生产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结构,切实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最终体现。”

  江汽集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马翠兵同样指出,技术创新是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同时,在其看来,绿色低碳是持续夯实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机制创新是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有效保障。“对于汽车产业而言,主要体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上。”

  “依靠发展智能电动化汽车产业的历史机遇,带动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发展是一项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对此,李书福指出,“当今中国不缺造车企业,欠缺的是有创新力的汽车零部件生态环境,欠缺的是有原创能力的汽车安全软硬件科技公司,欠缺的是有竞争力的工业软件供应商及具备原创能力的汽车公司。”(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涛)

  相关阅读:

  王侠:“下半场”不是收官战,要以技术战和价值战决胜

  王传福:"卷"是市场竞争,积极拥抱才能胜

  汽车产业机遇挑战并存,行业专家:践行长期主义


(责任编辑:龚磊)

  – 行业资讯

  – 交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