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重卡销售26.5万辆 重汽销冠 福田徐工大涨    ·自主产业链渐趋完善 氢能或将重构能源版图    ·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并非“1+1=2”    ·一汽解放以创新科技开启发展新篇章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4月15日20时至16日20时)    ·春风作伴 开着依维柯聚星去畅享春色    ·新品首亮相 中国重汽轻型汽车登陆第137届广交会    ·山区“运输专家” 解放轻卡爬山虎专治各种不服    ·8家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一季度业绩预喜    ·我国汽车芯片认证体系再升级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4月14日20时至15日20时)    ·欧佩克下调今明两年全球石油需求预期    ·适配全维场景 曼恩亮相Bauma 2025    ·解放虎VR-果蔬王:卡车人的每日“鲜”行记    ·唐山用户携手江淮1卡帅铃 以信赖勾勒高效物流新图景    ·中国重汽3月重卡销量超3万 同比上涨1.3%    ·横跨四国7000+公里!万里繁星·欧曼银河全球价值品鉴之旅收官    ·推动行业低碳转型 比亚迪重卡全系产品上市    ·高效物流新时代 欧曼银河重卡山东区域上市订车203台    ·依维柯春雷行动多重补贴 聚星EV一车解锁多重身份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王侠:以深层次 大格局 广视野认识汽车定制改装

2024年03月08日 07:04    来源: 中国商用汽车网    

  3月7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王侠在2024中国定制改装汽车峰会发表致辞,他表示,个性化已经成为汽车消费的时尚潮流,汽车定制改装正在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行业,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更大格局、更广阔视野,去认识该行业的发展。

  对于定制改装的重要性。王侠认为,定制改装是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年轻化,都会促进消费的个性化发展。尤其是“Z世代”逐渐成为汽车消费的主力军,他们更喜欢能彰显个性的产品,在他们眼里,汽车不仅是运载工具,也是圈层化社交的工具和情感表达的载体。

  王侠表示,定制改装可以有效解决汽车生产的大批量要求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汽车产业链的必要延伸和汽车文化的重要抓手。有机构预测,2027年中国汽车改装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00亿元,最近5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0%,未来将会是一个万亿级市场。

  不少车企已经洞察了这一趋势,开始从战略高度来重视,除了推出定制限量款车型之外,对专用车企的改装授权也越来越开放,进一步带动了整个改装产业的发展。我认为,中国的汽车定制改装市场正在迈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对于备受关注的定制改装规范化问题。王侠坦言,中国定制改装行业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政策限制较多,市场壁垒尚未打破。所以,国家层面要加快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出台,逐步扩大可改装范围,理顺检测认证标准和流程,构建符合国情的规范的市场管理体系。

  王侠认为,企业也需要关注改装政策动向,弄清改装的边界,搭建相应的内部组织运营体系,在车型开发阶段就充分考虑车辆的可改装性,做好主动合规工作。只有走规范化之路,定制改装才能可持续发展。

  王侠还就汽车改装谈谈生态圈。中国的定制改装,不仅在技术和市场层面处于初级阶段,在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方面也处于探索阶段。该行业包括整车和改装企业、零部件企业、赛事文化公司等,也包括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服务运营等上下游各个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圈。参与各方如何实现共创共荣、协同发展,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比如,定制改装本来是为了解决同质化问题,但在竞争的过程中自身也容易掉进同质化的陷阱。我们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发挥汽车产品的性能和功能潜力、满足消费者不同场景的特殊需求上,在创新和差异化上下功夫,而不是仅仅盯着竞争对手,陷入无限内卷的怪圈。

  王侠最后表示,中国汽车贸促会将致力于搭建信息互通、共享开放的展示平台及沟通平台,与各相关社会力量一起促进定制改装业的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马瀚明)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 行业资讯

  – 交通新闻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